中国新时期的外交理念

2012-12-31 00:00:00闫自兵
群文天地 2012年18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降,中国领导人重视开展外交工作,与时俱进,提出了一系列有独特见解的外交理念。文章对新时期的三代领导集体所提出的外交理念作了简单的梳理,认为:邓小平时期的外交理念有和平发展、韬光养晦等,江泽民时期的外交理念有和而不同、有所作为等,胡锦涛时期的外交理念有以人为本、和谐世界、合作等。
  关键词: 外交理念;和平发展;韬光养晦;和而不同;和谐世界
  外交理念指的是一国外交的基本观念,它是一国制定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开展外交活动的行动指南。从新中国的成立到70年代末,中国外交理念经历了从“一边倒”到“两个拳头打人”再到“一条线”和“一大片”这一过程。在新时期里,新中国成立后相对封闭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的历史,中国急需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现实,都要求中国更新外交理念。文章试对新时期三代领导集体所提出的外交理念作简单的梳理,以飨读者。
  一、邓小平时期的外交理念
  (一)和平发展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成为时代的特征的国际背景下,在继承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传统、反思近代中国历史之遭遇和借鉴建国后近三十年的外交实践的基础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践行了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需要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982年8月21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时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一贯的,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第二句话是维护世界和平,第三句话是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或者叫联合和合作。”“我们提出维护世界和平不是在讲空话,是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当然也符合世界人民的需要,特别是第三世界人民的需要。因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真实的政策,是我们对外政策的纲领。” 1984年5月29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依此外交理念,中国政府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不结盟的政策,赞成在南北对话的同时,加强南南合作,提出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五点方针和解决某些国际领土争端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设想,还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的“一国两制”的构想,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二)韬光养晦
  除了践行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外,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还践行了韬光养晦的外交理念,即把志向才华掩藏起来,卧薪尝胆、隐居待时而发,具体表述也就是“28字方针”,即: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藏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其中,“韬光养晦、善于藏拙”是核心,“决不当头”是“根本国策”。
  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在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 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又指出,“现在国际形势不可测的因素多得很,矛盾越来越突出。过去两霸争夺世界,现在比那个时候要复杂得多,乱得多。怎样收拾,谁也没有个好主张。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但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正是在韬光养晦的外交理念的指导下,中国政府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沉着应付了罗马尼亚的政变,冷静观察了苏联政局,并在原苏东地区有所作为。从而,中国不仅没有使苏联东欧发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发生在中国身上,而且使中国的经济更繁荣、政治更稳定、国际地位更突出。
  二、江泽民时期的外交理念
  (一)和而不同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级化日趋明显的时代里,具有不同文化、意识形态的国家加强了合作,世界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但各文明的交往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存在着一些噪音。为了增进了解,加强合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总书记即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 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翌年,江泽民同志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中再次强调了这一外交理念:“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二)有所作为
  二十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需要转变外交角色,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适时地提出了有所作为的外交理念,即:“中国将更全面地关注国际事务,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更负责地处理国际事务。”
  在这一外交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向外派出了维和部队,提出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伙伴关系战略,举办了多次致力于解决朝鲜问题的“六方会谈”,还设立了中非合作论坛等,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负责任的大国。
  当然,有所作为的外交理念不是对韬光养晦的外交理念的简单否定,而是在新的形势下对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是在韬光养晦基础上的有所作为,中国在美国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和“撞机”事件中保持克制态度是最好的证明。
  三、胡锦涛时期的外交理念
  (一)以人为本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了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适应新世纪国际社会重视人的发展与进步的需要,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外交理念。
  早在2004年3月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即强调中国“以人为本”的外交理念 。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同志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对这一外交理念作了具体阐释,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以人为本的外交理念的指导下,中国采取了许多深得人心的措施。第一,实行“亲民外交”,使外交走向人民、贴近人民,如设立公众开放日、外交档案逐渐公开、外交决策逐渐民主化;第二,把公民个体作为服务对象,大力维护其权益,如大力保障中国海外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第三,外交为公民服务走向机制化、制度化,如设立新闻司公众外交处、成立境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设立领事保护处。
  (二)和谐世界
  为了应对“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的挑战,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式提出了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
  2005 年4月22 日,胡锦涛出席亚非峰会并发表讲话,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使用“和谐世界”一词。同年9月15 日,在联合国成立60 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具体诠释了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即: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三)合作
  当今之世界,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全球气候异常,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式提出了合作的外交理念。
  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希望世界各国“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在2010年新年致辞中,胡锦涛主席更是提到“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继续显现,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突出,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继续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加强合作、同舟共济。”
  四、结论
  在新时期里,中央各代领导集体都与时俱进,提出了一些新的外交理念,并形成了一个体系,“其基石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杠杆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旗帜是和平、发展、合作, 远景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道路是和平发展,办法是互利共赢。”
  在这些外交理念的指导下,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活动呈现出交往范围不断扩大、经济外交颇受重视等特点,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2][3][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段霞.中国外交空间的拓展: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6]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二00一年七月一日),新华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