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官场现形记》中有诸多敬语和副语言现象。文章结合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采用归纳总结和演绎推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交际语境的顺应方面阐释了《官场现形记》中敬语及其副语言的语境顺应性,认为敬语和副语言与其他语言顺应一样,是基于语境层面下的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
关键词:《官场现形记》;敬语;副语言;语言顺应理论
《官场现形记》是一部批判晚清现实官场的谴责小说,它专门暴露晚清官场的黑暗,对中国封建社会即将崩溃时期的官僚政治进行了总体解剖,反映出晚清官场暗无天日的现实。由于本书刻画的是在清末官场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的人和事,敬语及其副语言的使用相对较多。另外,我们发现当前在语言顺应理论的相关研究中,对敬语及其副语言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希望通过对《官场现形记》中部分敬语和副语言的总结和分析,能够从语言顺应论的角度来对当时的社会情态略作管窥。
一、敬语和副语言
敬语是指说话人对听话人表示尊敬的语言手段。《现代汉语词典》(2002:672)将敬语解释为:“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如:请问、借光。”这个定义比较模糊,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傅继华(2002)把敬语分为敬语和谦辞,认为敬语是对人尊敬的称呼,谦辞是对自己的谦虚称呼。①与此相同,刘宏丽(2009)也认为:“谦和敬是一体的两面。首先因为它们具有目的一致性。谦也是为了敬,愈是‘抑己’就愈显得‘扬他’。其次因为它们密不可分,很多时候它们同体共存、相依相生,它们相转又相承、相反又相通、相逆又相向,难分彼此。”“谦中有敬,敬中有谦”。②对于敬语的定义虽然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都没有脱离“表敬”这一中心。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具有表敬功能的词语和句子一起统称为敬语。我们这里敬语的“语”包括有声语言范围内的成型化的语素、词、短语和句子等。
副语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副语言是指伴随话语而发生或对话语有影响的,有某种意义但是那意义并非来自词汇、语法或一般语音规则的有声现象。广义副语言是指与话语同时或单独使用的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对话时的位置和距离等无声而有形的现象,也叫体语或身势语。本文里涉及到得副语言是指广义副语言。副语言的恰当运用可以对语言表达起到补充、辅助、强化的作用。
关于“敬语及其副语言”这一课题,国内外很多论文和著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文章将从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角度对敬语和副语言进行研究,探讨其在交际中的选择与使用。
二、语言顺应理论
1999年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Verschueren)出版《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提倡语用学研究的纵观论,给语用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并且该书进一步发展了他在1987年的“语用顺应论”(Pragmatics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中提出的顺应(adaptation)理论。主张以一种全面、综合的视角来研究语言的使用。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1999:55-56)。语言具备三个特性:可变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的可变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语言的商讨性指选择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进行,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与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语言的顺应性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选项中作出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③维索尔伦认为顺应论主要有四个分析维度构成:语境因素的顺应,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和顺应过程的意识凸现程度。④其中语境可划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包含交际双方、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因素。本文主要涉及到的是对交际语境的探讨。
三、敬语及其副语言对交际语境的顺应
在交际语境中,说话人与听话人是语境的焦点之所在,因为只有在说话人与听话人在场的情况下才有思想交流,才会使用语言,语境关系才会被激活。⑤语境影响着交际者对语言的选择,而不同的语言选择也会对语境产生影响。语言选择的过程就是语境的顺应过程。
(一)副语言对物理世界的顺应
物理世界是一种现实中的语境,包括特定的主体、对象、时间、空间、话题五个因素。其中这五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它不仅包含绝对的时空关系,也包含着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与言语行为有关的体态语、交际双方的外表形象等等。《官场现形记》中有诸多的副语言对物理世界顺应的情况。例如:
此时钱典史恭而且敬,一个人坐在那里,静悄悄的,足足等了半个钟头才听见靴子响。还没进花厅门,又咳嗽了一声。随见小跟班的,将花厅门帘打起,便是大人走了进来:家常便服;一个胖胀面孔,吃烟吃的满脸发青,一嘴的浓黑胡子,两只眼睛直往上瞧。钱典史连忙跪倒,同拜材头的一样,叩了三个头,起来请了一个安,跟手又请安,从袖筒管里取出履历呈上。黄大人接在手中,一面让坐。钱典史只有半个屁股坐在椅子上,斜着脸儿听大人问话。(《官场现形记》第三回)
钱典史的官职是典史,而黄大人的官职是知府。从官场职称讲,钱典史与黄大人的职位相差三级。本来清末的官场就等级森严,尊卑明显,更何况钱典史有求于黄大人,希望能委他一个差使。所以从物理世界的时间要素来讲,黄大人的职位和权力足以让钱典史心甘情愿的“等了半个钟头”。等待这么长的时间既可以显示出黄大人的威风,也可以让钱典史对黄大人的态度更加尊敬。黄大人还没有进门先“咳嗽了一声”,小跟班的“将花厅门帘打起”,再加上副语言是“两只眼睛直往上瞧”,这一切的动作都显示出黄大人在钱典史面前骄横、不可一世的心态。维纶索尔说过物理世界主体、对象、时间、空间、话题这五要素的任一变化都会使交际者产生特定心理,都会影响交际形式的选择和语言的选择(1999)。本来钱典史对黄大人的态度就“恭而且敬”,又加上黄大人一番刻意的对物理世界中的时间和空间指称关系的演绎,不由得使钱典史产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理,因此他的体态语就更加的恭敬:“连忙跪倒”、“叩了三个头”、“请安”、“又请安”。同时在交际双方交谈过程中,钱典史的体态语“半个屁股坐在椅子上”、“斜着脸儿听”,他运用了这些非语言手段指示替代了语言手段所要表达的对黄大人的敬意,强化了他对黄大人的尊敬。以上这些不管是事件指称的时空关系,还是交际双方与言语行为有关的体态语,都显示出了交际者对物理世界语境的顺应。
(二)敬语及其副语言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对交际者得言语行为规范所要求的原则。交际者得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语言社团的交际规范。作为专门描写清末官场社会环境和社交场合的《官场现形记》,交际者的敬语及其副语言对社交世界的顺应是非常普遍的。例如:
(2)此时黄道台早已急得五内如焚,一句话也回答不出。后来听见胡巡捕说出护院的一番美意,真是重生父母,再造爹娘,那一种感激涕零的样子,画也画不出。便说:“求老兄先在护院前替兄弟叩谢宪恩。兄弟现在是被议人员,日里不便出门,等到明儿晚上,再亲自上院叩谢。”说完之后,胡老爷要赶着回去销差,立刻辞了出去。黄道台此番竟是非常客气,一直送出大门方回。(《官场现形记》第三回)
(3)黄道台说:“偏过了。老哥,你这称呼要改的了,兄弟是降调人员,不同老哥一样吗?”说着,就要拉胡巡捕坐下谈天。胡巡捕也半推半就的坐了。(《官场现形记》第四回)
(4)到了官厅里,胡巡捕先来请安。此番黄道台的架子比不得那天晚上了:便站着同他讲话,不让他坐。胡巡捕也不敢坐。黄道台道:“天下那里有这样荒唐人!想我们舍亲凭空来这么一个电报!现在委了郭观察查办,那事就好说了。”(《官场现形记》第四回)
以上三个例子是黄道台遭遇“军装案”事情时,对胡巡捕前后态度的变化。清末官场的社会环境是阶级明显,等级森严,社交场合中下级见上级的礼节规定严格,礼数琐碎繁杂。 这样的社会环境和社交场合都严格的制约着交际者的言语行为。在清末 “大人”为知府以上官员的称谓,而“老爷”为县以下官员的称谓,正县品则称“大老爷”。胡巡捕为护院的随从官,从文中称呼“胡老爷”可知,胡的官职相当于县以下官员,与道台这个官职至少相差三个级别。但是黄道台在遭遇“军装案”被“揭参”之时,他和胡巡捕的社交环境就发生了变化,他希望胡巡捕能帮他,能替自己在护院面前美言几句,将“军装案”对他的影响缩小到最小化。说话人如果希望维护或改变交际者之间的社交关系,就必须通过语言或副语言来传递他们所要表达的信息。社交环境的变化也引起了黄道台对胡巡捕言语行为的变化:他率先突破了上下级之间的界限,开始对胡巡捕使用了敬称及其副语言。黄道台通过敬语“老兄”、“老哥”表面意思,传达了其有求于胡巡捕的真实意图,间接影响着胡巡捕的心理,希望能达到自己的社交目的。相对应的,黄道台用到自己身上的社交语言则是“兄弟”、“偏过了”。偏过,是回答用谦词,指不经对方允许,私自占先的意思。其对胡巡捕的副语言也异常的尊敬,“一直送出大门方回”、“拉胡巡捕坐下谈天”。这一切的言语行为显示了他顺应实际情况下的社交世界,越过职位,表达了对胡巡捕的敬意。而胡巡捕的态度也打破了上下级之间的礼节规定,其副语言是“半推半就的坐了”。但等到“军装案”的风声过后,社交世界发生了变化,交际双方的言语行为也随之改变。黄道台和胡巡捕的敬语及其副语言也回归到了正常的上下级之间等级森严的状态上来:胡巡捕“先来请安”、“不敢坐”;黄道台对胡巡捕也不再使用敬语,副语言也改成了“不让他坐”。胡巡捕和黄道台的社交语言和副语言是随着“军装案”这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他们的这一态度变化正是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三)敬语及其副语言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语言互动是心理与心理之间的交流,当交际者在进行语言选择时,他们或多或少会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Verschueren ,2000:87)。心理世界指交际参与者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具体包括双方的动机、信念、性格、意图、愿望等。言语交际实质上是交际参与者心理与心理之间的交流,说话人选择话语的过程是一个顺应自身与对方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在《官场现形记》这部以描写清末官场为主的著作中,作者的笔触深层次的揭示出人性的丑恶。作品中的每个人都充满着对金钱与权力的渴望,他们为了达到目的,在交际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顺应交际对象的心理,希望能取得交际的成功。例如:
(5)(小陆兰芬)问:“那一位是陶大少?”仇五科指给他看。跟局娘姨同先生到了陶子尧跟前,一家说一句:“陶大少,对不住!”陶子尧一听叫人家老爷,叫我大少,心上有点不高兴。后来见魏翩仞赶着跟局娘姨叫新嫂嫂,说:“这位陶大人是从山东来的,今天才下轮船,叫你先生多唱两只曲子,过天陶大人还要到你搭去请客哩。”娘姨听了,赶到陶子尧背后,连忙改口,一口一声“陶大人”,甚么“场化小,大人勿厌弃,请过来”。几个大人长,大人短,把个陶子尧喜的不亦乐乎。(《官场现形记》第八回)
山东抚院拨两万银子委派陶子尧去上海置办洋机器,陶在上海认识了买办魏翩仞和仇五科。二人看见陶子尧官派熏天,官气十足,打算联合出局的新嫂嫂狠狠的骗陶子尧一把。清末官员是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称谓是否体现出自己的官职的,因此当陶子尧被称作“陶大少”时,这个称呼没有体现出他的官职,也没有将对他的尊敬与别人区别开来,他“心上有点不高兴”。 语言顺应理论认为,在交际过程中,如果说话人想要获得成功,就应该时刻注意到交际对象的心理世界,选择正确的表达方式。出局的娘姨是何等乖觉的人物,看到魏翩仞称陶子尧为“陶大人”时,她从顺应对方的情感与认知状态考虑,及时调整话语,也马上改口, “一口一声‘陶大人’”,将陶子尧的职位拔高,与对别人的称谓“老爷”相区分,再加上副语言“赶到陶子尧背后”,这一切都显示出对他的尊敬是与众不同的,顺应了陶子尧喜欢拍马屁,戴炭篓子的心理。这样的敬语及其副语言“把个陶子尧喜的不亦乐乎”。这样,魏翩仞和新嫂嫂就为进一步的行骗做好准备。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官场现形记》中的敬语及其副语言的顺应性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顺应理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语言理论,是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来考察分析的。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也可以得出:敬语及其副语言是交际者在言语交际中为达到某种社交目的而选择的一种语言策略,是语言选择的结果。在实际的社交生活中,交际者要想获得交际的成功,达到交际的目的,就必须积极顺应交际对象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顺应不断变化的语境因素,随时对话语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商洽,最后做出顺应交际的选择。否则就会造成语言使用的不得体,进一步造成语用失误。
注释:
①傅继华,文映宇,汉英文化差异二则:隐私与敬语谦词[J]. 四川: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2(1).
②刘丽宏,明清敬谦语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字学,2009
③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④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模因论?顺应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⑤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李敏.《官场现形记》称谓管窥[D].山东: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字学,2006.
[2]刘帅.用顺应论视角下《红楼梦》中诗歌隐语研究[J].华章,2008(16).
[3]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常松,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分析称呼语的使用[J].科技信息,2009(10).
[5]李婧,汉语奉承语的顺应性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
[6]王静,林纲.《官场现形记》中敬语的言语行为分析[J].语文学刊,2012(3).
(作者简介:王 静(1983.9-),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语用学;林 纲(1972-),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