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传统的音乐欣赏课很难使欣赏内容走进学生的内心,尤其面对一些较长的欣赏曲目时,学生通常不能做到有效聆听。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摸索出了几个小策略以应对出现在音乐欣赏课上的难题。
策略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音乐教学应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因此欣赏课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低年级的欣赏中,教师可以尝试在合适的时候插入动画、幻灯片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在欣赏一些世界经典乐曲时,教师可事先从网上搜索一些乐队演奏的视频,让学生视听结合,仿佛置身于乐队中间,从整体上感受乐曲,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
策略二:大胆取舍,成就欣赏热情。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教材上的欣赏曲目,有的学生很喜欢,听了一遍还想再听一遍。可有的欣赏曲就不怎么被学生喜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除了积极激发学生兴趣外,在欣赏的时候如果能够有所取舍。合理安排,也不失为一种聪明之举。例如在人音版第七册第五课《妈妈的歌》中,教材安排了中外两首《摇篮曲》。学生在聆听这两首乐曲时容易产生疲惫感,影响对乐曲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如果能选取每首乐曲中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反复聆听,比较不同的演奏形式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感受,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学生的欣赏热情。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大胆取舍,会使音乐欣赏课闪现出灵动的光彩。
策略三:把握特点,灵活引导参与。众所周知,针对不同的欣赏群体和欣赏内容,达成的标准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引导学生选用多种方法参与。例如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的持久性差,因此在低年级的欣赏课上教师可较多安排学生以律动和表演的方式参与欣赏: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谱能力,在欣赏一些主题较突出的乐曲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识记主题旋律、分辨主题乐段等方式来参与。另外,有效的课堂评价也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音乐欣赏的课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使用有激励和促进作用的评价语言,科学而巧妙地鼓励学生对音乐的独特感受与见解,使学生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学生若能积极参与到欣赏中,便能在愉快的学习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为终身爱好、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策略四:避弱就强,展现教师风采。不可否认,每一位教师都不可能是全才。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一个聪明的教师断不可在学生面前露怯,而是要懂得在学生面前避弱就强。教师作为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一座桥梁,在欣赏课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座桥要怎样搭,就要取决于教师的强项在何处。笔者曾经听过一节优秀的欣赏课,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了肖邦的著名曲目《雨滴》。导入课题后,教师就坐在钢琴前演奏起了这首乐曲。抒情、浪漫的乐曲打动了所有在场的听课教师和学生。教师娴熟的演奏技巧令所有人肃然起敬。试想,还有什么比教师的魅力更能打动学生的心?这样一节欣赏课必能使学生记忆深刻,甚至会使很多学生由此爱上钢琴演奏。这样一节欣赏课影响学生的又岂是乐曲本身?
(编辑 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