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实践活动成为数学与生活的纽带

2012-12-31 00:00:00姜忠远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15期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树立大课堂观念,使数学课堂教学向前延伸、向后延续、向课外拓展,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此。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一些数学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例一:学生在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知识前,教师布置的实践任务是利用周末到一个交通路口去统计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辆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
  活动结果选展:
  小组一:我们是通过分工,每人数一种车的数量,10分钟后每人向组长汇报自己数的结果,组长记录。最后,大家在一个同学家进行整理,制成了统计表。
  小组二:我们是通过分工,每两人负责数一种车辆,其中一人数数,另一人画“正”字。用“正”字的个数乘上5就是该种车辆的数量。进而汇总制成统计表。
  小组三:方法和第一小组相同,我们还统计到了在10分钟之内,违章的车辆有4辆。我们想写一篇给司机叔叔的倡议书,寄给交通管理部门,倡议所有的司机叔叔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幸福。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反思: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到现实生活去,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样,教学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就容易理解分类整理知识的必要性,这种效果是教师直接呈现课本例题让学生去研究怎样搜集原始数据所达不到的。学生在活动中,不只是解决了问题,还体验到了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收集、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我们还欣喜地看到,有的学生还提出了给司机叔叔写倡议书的建议,这种收获比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为重要。可以说,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活动中,学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实践活动例二:在学习完表面积的概念后,教师让学生回家选择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物体,把它们的表面积计算出来,并记录下自己获得结果的整个经过。
  活动结果选展:
  生:我测量的是茶叶盒,我经过测量发现它每一个面的长宽都相等,也就是它的6个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它是一个正方体。经过分析。我只计算了1个面的面积,用这个面的面积乘上6,就可算出它的表面积。
  生:我想知道我家冰箱的表面积。通过测量。我发现电冰箱的上面和下面是正方形。如果计算它的表面积,只要测量出正方形的边长和电冰箱的高就可以了。
  生:我想知道的是我家长方体玻璃鱼缸的用料,要知道它的表面积,实际上是计算五个面的面积。
  反思:以往,教师对这类问题往往给出确切的例题或成品,学生只需要套用公式进行计算。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是不会在上面标明数据的。需要学生根据物体的特性去寻找有用的信息。从学生实践学习结果来看,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不仅加深了对求长方体表面积要素的认识,而且也意识到求不同类型长方体的表面积可选择的信息是不同的。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和思维逐步完善的过程,又是促使学生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的过程。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只要我们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让数学实践活动成为数学和生活的纽带,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就会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编辑 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