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校是一个文化组织。学校文化的本质在于用文化精神培育人,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校文化建设重在营造学校育人文化。学校文化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营造育人文化是多方面、全方位的。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引领,以和谐的育人文化熏陶,以民主宽松的管理文化发展,以创新的教学文化提升。
[关键词]学校文化;育人;引领;熏陶;发展;提升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G47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15-0033-04
学校文化已经成为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特征,蕴含着一所学校的办学品位。尽管人们对学校文化的内涵认识不统一,对学校文化的概念尚有争论,但不容怀疑的是,学校是一个文化组织。学校文化的本质在于用文化精神培育人。而不是用技术行为打造人。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文化建设重在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营造良好的学校育人文化,是树立学校品牌形象,提升现代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所在。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不同。学校文化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营造育人文化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引领
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校长是学校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者。“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这是从校长的办学理念、专业素质能力和人格品质魅力三方面来说的。首要一点,校长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来引领学校发展和营造学校育人文化。这里所说的办学理念是一种办学观念,是办学思想、灵魂和信念,它的内容包含有办什么学校、实施什么教育和培养什么人才等三个重要命题。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蕴含着学校育人的文化精神,决定并影响着校长教育管理的行为,师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及生命发展轨迹,学校育人文化的品牌形象。校长办学思想是对办好学校愿景的描述、主张和解释,是对办好学校的理性思维和整体认识。校长办学思想明确,办有灵魂、有文化的学校,学校才能创新和发展。校长办学理念要先进,办学思想要正确,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具体来说应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要充分体现国家的培养目标。要通过对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的实践追求,使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落实,使国家课程改革得以全面实施,而不能在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方面主观随意和打折扣。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正确,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而不能片面或畸形发展。
第二,要充分体现对主体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要以人为本,通过办学理念的实践追求,给每个学生注入富有价值内涵的、既有的客观精神文化,最大限度地使全体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以提升学生健康成长的生命质量,不准有排斥、歧视“后进生”“学困生”等对主体生命的不尊重行为发生。
第三,要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育人文化。一个富有思想又讲究实际的校长。要对学校历史文化积淀进行分析反思、审时度势、把握现实、憧憬未来,力求办出个性鲜明、具体实在的学校。不好高骛远,不空喊口号。努力打造学校个性品牌文化。使学校具有竞争力。
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包括校长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质量关、人才观和管理观,决定并影响学校办学目标的过程和方法、学校文化发展所从事的具体实践行为、学校教育的品质。校长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的提出,不是给人听和看的“口号”和“标语”,而是学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理想精神,是一种认同并付诸实践行动的文化信念。一方面,是需要被教师理解、认同的教育理想和精神:另一方面,校长要把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作为引领,成为指导学校文化发展的思想文化核心。进而贯彻、渗透到校训和学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并内化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以此作为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校长要想实现对教育思想的引领,就要研究和培养教师成为有教育思想的人,引领用教育思想武装了头脑的,履行教书育人光荣使命的教师队伍。校长前瞻性的办学思想,高远的培养目标,富有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情怀,让教师心中永远有追求,让学生充满着天天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自信心,使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学生道德情操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张扬,引领师生实现理想的人生价值。
反思有的农村初中校,把办学定位在“多考上几个学生”,为“应试”而把“文体课”“非考科目”挤掉,甚至有的初三课程还没有开设。或初中课程没有学完,就“分流”出一部分学生,使学校的人气减弱。这种做法不但降低了义务教育质量,干扰了教学秩序,也使办学出现了非良性循环,被“分流”出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提升,不利于学校育人文化的营造。
二、以和谐的学校育人文化熏陶
和谐的学校育人文化指学校文化整体环境而言,包括校园文化。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文化圣地,学生每天都生活在校园中,学校文化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是“活生生的自然”,无不影响着每一个主体的生命存在。我们所说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是指学校文化育人环境的全部,即学校人为创造的有形与无形的客观存在的总和,主要分为物质形态的视觉文化、制度规范文化、管理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方面。也有的把制度规范文化、管理行为文化归结为制度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四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营造学校育人文化,就必须使这四方面内容和谐一致,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育人文化圈。文化圈中包含有①外显形物质设施的视觉文化,如学校的地理环境、布局、人文景观等;②中间层次的学校管理制度和行为文化,包括学校历史及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传承的思想观念、特征、管理制度和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学生的行为规范等;③核心层面的精神文化,表现为学校的人际关系、风气、师生审美情趣、道德操守、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这是学校文化的灵魂。
营造和谐的学校育人文化环境,就要使上述三个层面的四个方面内容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以外显形物质形态的视觉文化为例,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壳,是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它又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学校物质形态视觉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校园物质设施的每一处角落、一花、一草、一木都“会说话”。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和教育。但它只是浅表的物质文化层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与学校管理行为文化、精神文化有机融合。才能发挥环境育人作用。这就同一个人物一样,其外表服饰打扮要与言谈举止、美好心灵相融合,才会显示人格魅力。反之,虽外表时尚华丽,但口吐污言秽语,或行为举止粗俗不文明,都会令人生厌作呕。校园内虽摆着花盆,但人际关系紧张,教师行为举止不雅,或体罚、辱骂学生,学生会从内心轻蔑甚至憎恨这所学校,致使学校发挥不了环境育人的作用。
就中间层的管理制度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学生行为规范来说,也要服从和指向于学校育人文化的核心理念。学校管理制度规范。不但具有规范约束功能,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教育的引领、激励功能。教育者做事的思维与行为方式,要富有感染力的道德文化、高尚情操,彰显出真善美。和外显形物质环境美一样,得到净化,没有污染。
营造学校良好的育人文化环境,不但要重视物质形态的硬件建设,重视管理制度规范建设,更重要的是要倾心营造学校核心文化,要更加注重校风、教风、学风建设,重视教育观念和思想精神的导引和内化。学校风尚与风气、人际关系、道德情操、价值观等精神文化因素,能给人以生命的唤醒和体验,是培育师生道德精神和良好思想行为的土壤,是校园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教育是人的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与熏陶。学校文化总体上属于隐性教育。营造和谐的学校育人文化环境,可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精神氛围中生活学习,使心灵每时每刻都能得到净化和熏陶,精神面貌不断焕发、精神世界不断丰富,能促使学生的生命成长走向完美,使人生走向美丽。
反思有的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只注重浅层次外表物质形态文化的设施建设,既缺少中间层面的制度行为规范方面的文化建设,又不注重校风、教风和学风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这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三、以民主宽松的管理文化发展
学校文化是管理者的文化,校长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必须有清晰的管理文化观。有人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是校长一个人的事,教师是校长文化的执行者,忽视甚至排斥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还有的人认为,学生只是学校教育的接受者和被管理者,与学校文化建设无关。这样认识的后果,必然会使学校文化建设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缺乏文化活力。
学校是为国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基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从教育管理要素的角度看,教师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目标的实施、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等都要依靠教师,教师是实践校长办学思想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教师是学校育人文化建设的重要的参与者,良好的学校育人文化需要学校领导者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创造。
营造民主宽松的管理文化,需要制度作保障。学校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约束人是基本要求,规章制度是外在要求,激励人是最高要求。人的成长是一个主动的发展过程。人的生命主体在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条件下才有创造力。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适宜的环境、持续的激励,需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管理文化环境。重要的是学校管理需要从控制走向“人的解放”。
一是把管理者从管束、控制等监管状态下解放出来,努力营造学习、研究、民主型组织文化,培育教学民主科学精神,让每一个人都在平等、公正、自由的教学环境中全面发展。
二是解放教师,确立教师教学主体地位。吸纳教师参与教学管理过程。使教师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魔力圈中走出来,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评价、监督,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价值,以教师的主动发展来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教师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是解放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控制,引导学生求真、自律、向善、唯美,把学生从过度的学习任务、过于紧张的学习气氛和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解放学生的大脑,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和实践:让学生自由呼吸,使学生思维的羽毛逐渐丰满。
营造民主、宽松、自由的学校管理制度文化,为师生创建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师生不断消除心理压抑感,增强教师和学生主体内心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师生主体的主动发展,努力让每一个人成为学校精神的传播源、代言人,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缔造者、弘扬者。
反思有的学校在文化建设中,缺少学校民主管理制度文化,缺乏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评价,师生主人翁意识淡漠,因而使得学校缺乏生机与活力,也就难以形成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健康的学校文化育人氛围。学生走出校门后,少了对学校的怀念和难忘的情怀。
四、以创新的教学文化提升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教学文化是学校育人文化建设的主体。学校教学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有机组合体。学校教学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并影响学生主体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也影响教师生命主体的发展。学校教学需要变革,教学文化需要不断创新,以创新的教学文化促进学校育人文化的发展,以创新的教学文化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教学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抓手,是营造学校育人文化的工作重心。
创新教学文化,其核心是创新课堂教学文化。通过创新的课堂教学文化,形成新的教学行为习惯、新的师生关系、新的思维方式,以此来提升学生生命主体的发展品质,提升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创新课堂教学文化,是营造学校育人文化的重头戏。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行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时代背景下,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文化大有可能,也大有作为。营造民主、和谐、自由、开放的课堂教学管理文化,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实现从忽视学生心理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转变,即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满足学生学习心理的需求:二是从面向少数的偏爱到面向全体的关爱的转变,不歧视“后进生”:三是从监督学习到培养自主学习态度的转变,从纪律严管到引导和心灵的沟通;四是教学从单向信息控制、灌输走向教学互动、教学相长;五是从知识传授到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的转变:六是从教学单一灌输式到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与探究式的转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增强创新意识:七是从教学“齐步走”“一锅煮”到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八是从依赖“题海战术”“机械训练”“拼消耗”向减轻过重课业负担、改革考试评价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转变。
创新教学文化,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探究性,优化学生的学习,彰显民主、科学、和谐、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教学时代精神。通过营造创新的教学文化。使师生的教学文化生活、生存方式得到改变而富有创造性:使教师读书学习和教学不再平庸和浅肤,使教学生活不再枯燥、乏味,教学品位不断提升: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既刻苦又愉快,不再厌学和逃课,敢想、敢说、敢问、敢探究,思维之花自由绽放,做到学会学习。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刻苦,学校良好的育人文化,会酿造出沁人心脾的文化书香。自由而又刻苦的文化飘香在校园上空,充溢着每一个空间,让学生浸润其中。吸收文化养分,滋长智慧,生成思考,进而形成学校精神和品格,从而提升学生主体的生命质量。
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形成是一个漫长的累积过程,需要根植于历史传承和发扬,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学校文化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有的学校领导调到一所新的学校任职,由于无视新学校已有的学校文化。自己另起炉灶,结果使该校原有的一些积极的文化被削弱,造成学校文化建设资源的浪费,也使自己的学校文化建设蓝图的实施缺乏基础,甚至给学校文化建设与发展制造了阻力。这是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值得反思和注意的问题。
学校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概括说,学校文化是学校成员关于教育的哲学思考,关于教育的价值、信念、标准、思维与行为方式的认识和理解,尤其重要的是教育的价值取向。学校文化建设的重心是营造学校育人文化,使人得到充分全面发展。用学校文化的力量推动学校的发展,提升办学品位和教育质量,需要学校成员形成共识,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 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