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有规模实施“雨露计划”工作以来,九江市扶贫和移办按照“培训、转移、增收、发展”的工作思路,采取定点、定向、订单培训的方式,创新工作模式,广开就业门路,扎实开展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取得明显成效。根据调查统计,全市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310万元,其中市县配套投入资金560多万元,培训转移劳动力2.65万人,安置就业率达到95%以上,通过培训后转移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月平均收入达到1300多元,真正实现了“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较大了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的贫困状况。
一、强化措施,推动“雨露计划”有效实施
为把“雨露计划”工作落到实处,九江市扶贫和移民办成立了以主任担任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工作机构,明确了分管领导,健全了相关工作机制。各县(市)也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上有头下有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坚持把“雨露计划”纳入各县(市)年度扶贫和移民工作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做到年初工作部署有安排,月有进度报表,季有检查通报,半年有工作小结,年度有评比表彰。在此基础上,规范“雨露计划”实施程序,规定培训对象必须严格按照个人申请、村组推荐、乡审核、市审批、张榜公示的程序进行选录。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他们采取由有转移培训愿望的贫困户劳动力向乡(镇、办)提出参训转移培训申请,由村委会对申请人的资格和家庭状况进行初审,并出具证明,再由乡(镇、办)对申请人的资格进行审核、公示,最后由市扶贫办对申请人的资格进行审定,并予以登记。在培训对象的选拔上,坚持择贫而扶,始终把的重点放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上,对年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年龄在18-45岁之间,本人自愿参加转移培训的贫困农民和初、高中毕业生作为培训转移的重点,再扩大到面上的村。同时,针对贫困学员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区别不同对象制定扶持政策,对贫困生、特困生实行免交部分或全部培训费,并对特困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对参加转移培训的劳动力,培训基地统一建立转移培训台帐,规范档案管理。
二、整合资源,弥补“雨露计划”经费不足
这几年,各地在实施“雨露计划”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受:当前,贫困地区群众对学一技之长、早日脱贫致富的愿望迫切,愿意参加培训的人数逐年递增,但省办下达的计划指标、培训扶持资金有限,很难满足贫困地区群众对学一技之长的需求。在实际操作中,除用好、用足现有优惠政策,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外,各地注重挖掘社会资源,充分借助社会力量,积极争取全社会的支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想办法、寻对策。近年来,他们采取财政部门预算一点,相关职能部门支助一点,本级扶贫配套资金安排一点,企业和社会民众认捐一点,多方筹措资金560多万元用于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为实施“雨露计划”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从2010年开始,九江市财政每年预算20万元专项资金;市本级每年在扶贫配套资金中列支10万元用于深圳技师学院“九江扶贫班”学员学杂费补助;各县(市)每年在重点村中安排3000元用于劳动力转移培训。同时,还积极争取教育、农业、劳动和计生等部门的支持,为贫困地区贫困户子女就学、农业种植技术、农民进城务工、计生双女户提供必要的财力、人力、技术帮扶。2009年,我办与深圳技师学院达成联合办学意愿,在贫困地区选拔贫困户子女到该校学习,该校对每个贫困户子女每年减免学费2000元,同时每年为每个贫困户子女减免住宿费800元,2011年,该院共为“九江扶贫班”减免各种费用约46万元。为加强资金管理,确保培训经费专款专用,财政、扶贫部门直接将“培训券”发给资格已审定的贫困学员,培训基地凭“雨露计划”项目合同书、贫困学员转移培训申请登记表、转移培训就业台帐、“培训券”、减免学费的收费凭证、培训班项目完成验收报告等有关资料,经扶贫部门审核后,到财政部门申请扶贫培训资金补助,财政部门在培训项目完成并验收后1个月内拨付资金限定扶贫资金使用范围,实行专户、专帐、专人管理理,避免了培训资金被挤点挪用的现象。
三、创新模式,永葆“雨露计划”生机活力
我们在调查中感到,实施“雨露计划”,光靠办几个班,搞几天培训,是难以达到实际效果的。为此,在实施贫困地区劳力转移培训中,注重拓宽视野,积极探索实际管用、管长远的培训模式,确保“雨露计划”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深受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欢迎的扶贫项目。一是结合“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工”培训计划,针对重点村后备干部薄弱的实际,与市委组织部、村建办联合发文,根据重点村的需求,本人自愿、组织部门考察,将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列入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和管理。几年来,先后有15名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重点村担任村委会支部书记助理。二是探索“订单式”培训模式。为了解决当地工业园区用工难的问题,主动与企业对接,采取把培训课堂设在企业的做法,让员工边培训边上岗,既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又调动了贫困地区劳动力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几年来,先后为全市14个工业园区培训和输送了3800多名技术工人,为企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三是主动对接发达地区。成功实现与深圳高级技师学院联姻,开设“九江扶贫班”。自2009年深圳技师学院在修水、都昌两县招收27名贫困学生以来,由于学校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较高的办学质量及高就业率,深受贫困百姓的欢迎,招生计划连年突破。先后选送了201名贫困生到该院学习,已有64人毕业并成功实现了全部就业,工资水平达3500元-4000元,最高的已经达到近5000元。九江市扶贫和移办与深圳技师学院联合办学的做法,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此外,他们还探索了校村结合、校企结合、长短结合、城乡结合、工农互动的办班模式,方法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充分调动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既保证了贫困地区每个劳动力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又增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四、注重实用,确保“雨露计划”卓有成效
实施“雨露计划”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早日脱贫,走上富裕的生活道路。这几年,他们在实施培训过程上,并没有跟风上、赶潮流,而是围着市场转,农民需要什么的技术,就选择什么的方向培训,劳动力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十五”、“十一五”扶贫规划期间,根据全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实施“两水”(水梨、水产)战略,各地及时策应,着力在全市357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中开展水梨种植、水产养殖技术培训,邀请江西农业大学专家教授到水梨基地现场授课,先后举办培训班18期,培训技术人员800多人,使4500多户贫困家庭走上了水梨种植、水产养殖脱贫致富路。为使培训转移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确保参训学员真正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实现稳定脱贫。各县区还针对自身主导产业情况,因地制宜,开展了蚕桑、茶叶、蔬菜、油茶等实用技术培训,贫困农民实实在在学到技术,得到了实惠,真正达到了“培训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目的。针对全市工业园区用工需求,在重点村安排初、高中毕业生到市区劳动力培训基地接受培训,成绩优秀的,一律推荐到企业就业。在此基础上,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各地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设置培训专业,先后开设了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工、缝纫车工、农产品加工等12个专业。根据调查,2006年以来,全市依托省、市培训基地平台,累计培训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2.65万人。通过抓技能培训,使农民工掌握了一技之长,为就业脱贫和发家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选准培训基地,提高“雨露计划”培训质量
培训基地化、多样化,高质量的基地培养高质量的技术人才,是九江市实施“雨露计划”、提高培训质量的一条成功经验。这几年,我市针对全市扶贫培训基地师资力量的实际情况,优胜劣汰,好中选优,不搞平衡照顾,经多方对比,选择江西通用职业技术学校、九江科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长江科技职业学校、虹桥职业技术学校、赣北电子工业学校等18家中等职业技校作为“雨露计划”培训基地。对经过基地培训后就业的学员,扶贫和移民部门及学校都安排专人到学员安置地进行跟踪服务,随时了解情况,维护合法权益,保证学员及时就业,专业对口,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协调处理,较好保证了培训质量。为激励贫困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就业和创业的信心,他们还邀请曾经过市培训基地培训,现在广东等沿海地区创业的成功人士,返校现身说法,并把这些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制作成光碟下发各培训基地,组织学生观看。
责任编辑: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