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营造氛围,适于想象;搭设阶梯,利于想象;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培养兴趣,习惯想象。
关键词: 想象力 培养途径 方法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更是创新的前提和源泉。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其是语文教师更是担负着重任,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大胆想象,勇敢创新,让学生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天地里翱翔。
其实儿童时期是学生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但固定的生活模式,过多的规章制度及懒惰的个性,使得很多中学生的思维已成定势,活动表现程序化。如何激发中学生的想象力拥有创新的思维呢?也许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以期不伤害学生,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想象、创新思维还能如幼儿期一样活跃。
一、营造氛围,适于想象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就想象力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儿童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有利于他们想象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的。当具有创造力的儿童处于一个高度容忍和支持他们想象创造性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时,就不会有危机感,也就不必为自己的想象创造意识设防。这时候的孩子才敢于说话,适于想象,乐于创造。
1.和谐氛围的营造,在于教师的爱心奉献。教学中,教师应该抛弃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快,面带微笑进入课堂,把亲切和蔼的面孔与平和愉悦的心态呈现给学生,消除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并对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处于快乐之中。教师还可以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与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课堂中可以变讲为学,变练习为研究,变作业为实践。
2.和谐氛围的营造,在于师生的平等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仅应当是老师,而同时也是学生的朋友,应当和他们共同去克服困难,和他们喜忧与共。”“平等是沟通的桥梁”,课堂上不要总是对学生说“不”,而应该多用商量的口吻,进行正面的引导,学生只有在主动积极的心理暗示中创新,才有源泉,才有活力。
心理状态如果处在积极、愉快、兴奋的情况时,人就容易进行想象思维;如果处于消极、压抑,甚至悲观、沮丧的状况,就很难进入良好的想象思维。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在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在愉悦、平等的氛围中,就能缩短和老师的距离,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师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最有力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的创新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二、搭设阶梯,利于想象
人的认知、情感、思维、想象都具有层次感,学生需要讲究螺旋式的上升和循序渐进的教育。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新课程强调了学生是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应该给学生搭设一座思维想象的“阶梯”,减缓问题的坡度。
譬如学习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后,要求学生由眼前的“物”的具体形象联想到自己真挚的“怀”的抽象感情。“小草”这一物,能想象联想到什么呢?具体形象的事物怎么想到无形抽象的事物呢?教师可以打出与小草相关的一些具体可感的图片和一些简洁的文字说明供学生参考,如“大与小的草”,“多与少的草”,“枯与荣的草”,“环境好与坏的草”,等等。于是学生可以从“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想到小草的优势不多,可以从“草不知名随意生”和“无人知道”,想到小草的平凡与朴实;可以从“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想到小草的不汲汲于个人得失;可以从“小草不谢荣于春风”,不择地形、土质,不择气温、雨水,想到小草的旺盛生命力;可以从“草不随风偃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想到小草意志力的顽强。在课堂上,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一旦展开丰富而非凡的想象,他们的思维就显得绚丽多彩,散发出创新的光芒。教师的图片、文字为学生搭设了想象的阶梯,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引起他们的遐想,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一定的意义。
三、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丰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产生探究欲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创设想象的情境,搭建一个让学生想象的平台,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想象的条件,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引导他们根据要求进行想象。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控制者,一般是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独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这种情境,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新。创设的情境要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其具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1.真实的生活情境利于想象。学生作文总会写到校园,写校园总要写出校园的特色,如何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校园写出特色,我要求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境况中观察校园。清晨的校园、傍晚的校园、雨中的校园、雨后的校园、课间的校园,等等,每一个阶段都让学生去校园中漫步行走观察,让他们有切实的视觉感受,面对着此情此景想象、感慨、抒发。不是凭空幻想,而是真实的生活情境,这利于学生的想象。
2.相似的情感体验利于想象。想象是学生体会情境和情感的重要一环。建立在学生对课文的文字属性有了了解的基础上的想象,能充分调动其主体能动性。课堂上多一些模拟的场景、模拟的表演;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表演,学习韦应物的诗歌《闻雁》,可播放凄凉的音乐、潇潇的雨声。当文学作品的语言情境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那也就达到了读者与作品的交流,读者与作者的交流,同学间的交流又达到了读者与读者的交流。学生通过模拟体验情感,激发了想象,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四、培养兴趣,习惯想象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给孩子学问,更在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兴趣已很浓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这才符合优良教育的原则。有的学生把读书当做是一种负担,一种强大的精神压力,有的学生把读书当做是一种享受,一种极高的精神愉悦,这就是兴趣所致。有的学生书读完就好了,只大概记得个故事情节,有的学生读完总爱思考,为何人物是这样的命运,为何故事是这样的结局,这就是习惯所致。内驱力才是源动力,好的兴趣、好的习惯能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使其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性思维。
如允许学生“奇思妙想”,想象未来的科技,汽车能在天上开,做事只要机器人;想象未来的生活,一粒小药丸就是一天的食量和营养,等等。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不要一有问题就急着回答,让学生多看看、再想想,给予想象的空间,鼓励肯定他们的想象力。向学生提出“想象”的问题,“1+1=?”答案除了2,还有多少也能成立。白纸上一个小圈代表什么,让学生尽情地想象。这些开放式的问题就是学生发散思维的时候,就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问得多了,想象就多了,久而久之想象也就成为一种思考的习惯,成为一种习惯性思维。
在《培根论人生》一书中,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曾专门论述了习惯与命运的关系。他深刻地指出:“人们的行动,多半取决于习惯。一切天性和诺言,即使是人们赌咒、发誓、打包票,都没有多大用,都不如习惯有力。”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养成,则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就能自然地发挥作用了。培养孩子对想象发生兴趣,让想象成为一种习惯性思维。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可以使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放飞心灵的翅膀,成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