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主体教育”少先队工作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2012-12-31 00:00:00陈中汝
考试周刊 2012年11期


  摘 要: 本校是百年老校,对道德教育改革和少先队工作模式构建作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作者认为当前少先队工作要构建教育—创造—实践的主体教育少先队工作模式:在班队管理层面上,构建“参与式”班队活动;在学校层面上,构建“践行体验式”的工作模式;在社会层面上,构建少先队工作“社区化”教育模式,营造动态、开放的道德教育氛围。
  关键词: 主体教育 少先队工作 模式 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校以“培养人的主体精神和发展人的主体能力”为基本办学思想,以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学会健体为基本培养目标,坚持不懈地进行主体教育实验,积极探索“主体教育”少先队工作模式,努力促使少先队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少先队工作水平,初步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主体教育”少先队工作模式。
  根据主体教育的基本理念,从我校实际出发,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在班级管理层面上,构建“参与式”班队活动。
  我校将班队活动作为少先队工作的重要渠道,努力构建“参与式”班队活动模式。“参与式”班队活动是在“主体教育”思想下构建的一种模式。它提出班队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班队会的设计、组织实施、主持和总结者,班主任兼辅导员是主导、顾问、参谋,是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唤醒者。
  我校以班队活动为切入点,进行了以下的探索。
  1.让学生参与班队活动计划制订。
  让学生根据学校中心工作及本班实际,以及国内外重大事件、革命传统日、纪念日等制定出每学期活动的主题内容,由小组同学自由选择、自愿承包、自编方案、自行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打破班队活动计划完全由学校、辅导员制订,学生被动按计划执行的旧格局。现如今,学生争相为班会献计献策,班级中经常活跃着一群精力充沛、积极性高的“设计者”。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学生对制订计划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参与兴趣与活动效果,辅导员扮演的角色是根据师生制订的计划合理调配学生分工的调度者。
  2.在班队活动进程中体现参与的全面性和教育性。
  我们认为,班队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全面性和教育性不仅体现在班队活动的进行中,还体现在其准备过程中。如在动员、征求意见、修改方案、布置会场、准备串词、确定主持人、排练、检查辅导等环节上,辅导员要通过这些环节的准备过程,让学生分工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实现全员参与,全员受教育,而不仅仅是把任务分给几个班干部包干,从而培养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使准备过程、进行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辅导员扮演的是宣传鼓动者、导演和检查者。
  3.在具体操作上,让操作方法逐步规范化。
  我们的做法主要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搀扶阶段,这一步骤可概括为:培训骨干—带动全员—提高兴趣—独立操作。
  第二步:模仿阶段。这一步骤可概括为:提供范例—模仿见习—总结评比—不断改进。
  第三步:创造阶段。全员参与,大胆创新,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个性。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培养学生设计、组织、总结班队活动的工作能力,促进学生自主、自动、自我教育,运用激励机制评选“拟题大王”、“点子大王”和“最佳主持人”,激发全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参与式”班队活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丰富了学生的道德知识,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强化了学生的道德意志,规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有利于班级建设,有利于学生道德主体的构建,有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发挥主体性。
  二、在学校层面上,构建“践行体验式”的少先队工作模式。
  践行体验式的少先队工作模式,就是“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道德知识体验,陶冶、升华情感,磨炼意志,完善人格,使学生的现有道德行为和社会对他们的新要求不断协调的一种过程”。它的建构,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从道德发展规律看。
  道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只有当主体参与其中,并通过亲自体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才能获得对它们的理解和认识,才能不断深化自己的情感及在这种信念支配下的自觉的行为习惯。一个人的道德发展至何种程度,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才能得到表现、确证。所以科学地组织集体活动,让学生在少先队活动中体验,实现道德内化,是学校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2.从少先队工作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机制看。
  实行少先队工作管理中的自治、自理,是少先队工作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是学生管理观的重大变革。学校少先队工作管理的最高形式,就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加快人的主体性的逐步形成与发展。因此,学校应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驾驭、亲身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精神。
  3.从影响少先队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看。
  少先队工作方法是实现既定工作目标的必要条件,是少先队工作内容产生教育影响的手段,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因而现代教育反对把受教育者看做是消极的接受教育的客体,而看做是一个能动体、积极的变量,变封闭、保姆式的管教为开放式的,使受教育者得以充分发挥自主性的教育方式。
  我校在少先队工作管理中,探索出了一个践行体验式的模式。它主要由少先队大队委竞争上岗的竞选系列,“百佳风采少年评选”系列,校园“四节”系列,校园文化的征文征稿、设计系列,社会实践系列等组成。如在“大队委竞争上岗”竞选中,具体环节是:自由报名—当众演说—临场答辩—全体投票—宣誓就职。学生踊跃的报名、充满童趣和自信的演说、机智而敏捷的答辩、神圣的投票,使人感受到了小学生当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此外,学生还可以“弹劾”大队委,大队委在学校这一“准社会”中履行职责、实践锻炼,获得了体验,增长了才干。通过竞选上来的大队委员在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评分、星级班级的评比等活动,实现了将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学生在选举中体会了成功与失败的兴奋与痛楚,在服务中体会了成功的乐趣,受到了学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品格熏陶。
  评选“百佳风采少年”是宜山小学的特色活动,评选内容涉及文学、音乐、美术、书法、英语、数学、科技、演讲、环保、体育等,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搭建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也给了学生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百佳风采少年”的评选,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
  校园绿化、美化的建设一般说来是学校领导思考的问题,小学生似乎只是文化的享受者而非创建者。在道德主体构建中,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内容,让学生参与设计和创造。如我们发现学生中有不爱护花草树木、不注意节约用水、随意丢纸屑等不良现象,就在全校学生当中征集校园文明标语。学生踊跃投稿,我们精选其中的优秀者,评出一、二、三等奖,并做成标语牌,放在合适的地方,警示学生。此外,我们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校服、班服,编撰自己的作文集,给植物贴标签,布置班容班貌等活动,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了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以上几个系列活动的开展,拓展了践行体验的空间,激活了校园生活,成了展示宜山小学小主人风采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在社会层面上,构建少先队工作“社区化”教育模式
  学校道德教育必须与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因为学校在道德教育上的全部努力不外乎是改善学生的道德生活,从而使他们真正参与社会道德的实践。因此学校不应也不可能把学生与社会生活完全隔离开来。
  
  社会是学生除学校、家庭之外的第三个活动天地,在学生道德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影响学生的渠道多种多样,有社会教育机构、团体对学生的影响,有社会亚文化对学生的熏陶,等等,离开了家庭、社会的少先队工作是不完整的少先队工作。
  我校地处宜山镇繁华地段,附近有派出所、居委会、老人活动中心、公园、超市、娱乐健身场所,俨然一个小社会。我校学生75%以上住在镇内,这样就为双休日在社区开展少先队工作创造了条件。
  发挥学校学生的主体性和社区机构、组织、居民、家长的积极性,共同构建少先队工作社区化的教育模式。主要做法是:确定一个载体,GZDRUSHOxJiDmslv3ygCB3F6gD+FPDjgSq601HeLfGY=促进两大系统的结合。
  确定一个载体。学校和社区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系统。学生一周的主要时间在学校度过,双休日和节假日共计约160天的时间活动在社区。我们对经常性开展的少先队活动,如“假日小队活动”、“队员之家”等进行了研究,并选择了以3—5人为一小队,由共同居住范围的、有共同兴趣的小伙伴组成的“假日小队”作为少先队工作社区化的活动载体。
  促进两大系统的结合。首先是促进少先队过程系统中各要素的结合。第一,促进少先队员“知”与“行”的结合。假日小队活动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特别强调“行”,即学生的有效参与。我们不仅重视帮助少先队员选好岗位和服务项目,如设立小区文明监督岗,对踩草坪,乱丢纸屑的人提出忠告,在“行”中体验社区责任、参与的意义及对个体的多方面要求,而且重视队员在其中的认识、思考和领悟,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