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也就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把学和思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高效学习。然而这只是学习的第一阶段,只是对于所学知识进行了必要的储备,如果将这些知识长期储存而不加以利用,它们就会转入睡眠状态从而成为死知识,这就是为学而学。那么如何让所学知识一直处于激活状态为我所用呢?对于所学知识就要及时运用。运用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以防止遗忘,而且能够使你学习的价值得以体现,使你所学的知识能够得心应手地应用,使所学的知识时刻处于激活状态。
运用包括简单运用和创新性运用,简单运用就是初级模仿,创新性运用就是经过初级模仿后,面对新的问题新的情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如果能够运用于现实生活,这种创新性运用就能为社会创造出可观的价值。我国教育的功利主义思想使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止步于纸上谈兵,尽管造就了那么多的高考状元,造就了那么多的世界中学生数理化奥赛冠军,却未能赢得应用领域的桂冠——诺贝尔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通过对中外教育的简单分析我们知道:我国教育的大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着“学习学习再学习”,对知识的运用也只是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动手能力差和无暇顾及实际问题的解决扼杀了学生创新发明的能力。而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注重对知识的运用,特别注重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储备大量处于睡眠中的知识。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习是为了应用而不是为学习而学习的目标。我们都有这种感觉,肚子里的成语不少,背出一串成语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在写文章时不能有效地使用这些成语,所以文章显得很平淡,像一杯白开水,而作家写文章就能妙语连珠。问题就在于我们没有有效地激活储存在大脑中的这些成语,没有经常使用它们,才使它们沉睡于我们的大脑中。教师转变了教学思想,才能围绕这一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实现这一目标。在生物学习中,教师不能一味强调学生考高分数,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学会育苗,让学生学会解剖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动物也远比死记硬背纸上谈兵考一百分强。教师观念的转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的知识容易操作,老师省心省事,学生也容易考高分,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出袁隆平那样的科学家吗?水稻专家袁隆平如果没有踏踏实实在田间地头废寝忘食地工作,而只是埋头于书案,到头来最多就只能是个研究者,而不能成为举世瞩目的超级水稻科学家。因此,我们要不怕辛苦劳累,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实际生活,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学会观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教师观念转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才能够明白生物课学什么。有的学生对养蚕感兴趣,他们在家喂养了一些,教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学生而不是制止,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的脑海里充满着好奇,他们想要弄明白为什么蚕吃进去的是桑叶,吐出来的却是美丽的丝。教师和家长观念不转变会认为孩子是不务正业,玩物丧志,认为搞研究这类事应该是考上大学参加工作以后的事,现在的任务就是考高分考重点高中考重点大学。这种观念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会扼杀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果不改变观念,更多的科学家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
其次要少学多练。我认为以前教育的误区就是尽可能多地学习知识,学习的知识多了,学生疲于应付于数量了,在运用与质量上就无暇顾及了。因此我们在学习生物的时候,不要再强调学生记住了多少生物知识,而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灵活使用,先使学生识记基本的生物概念等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模仿多做实验,最终达到能够在适当的生活情景中使该知识灵活运用,随手拈来(如饲养小动物)。如此,这些在不断使用中的生物知识还会忘记吗?它们又怎么能不处于激活状态中呢?安阳市正在筹备在龙泉镇的山坡上建一个学生实践基地,让全市学生有机会到这里亲身实践。我非常赞同这一高瞻远瞩的做法,学生对大自然的认知太少了,分不清麦苗与韭菜的学生连最基础的生物实践知识都没有,怎么能奢望他们在生物学方面建功立业呢?制作切片实验,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步骤,而要让学生反复操作,操练多了学生自然就能生巧,自然也就能悟出许多道理。当然要让学生大量地实践,就要有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当今世界,各国在生物学领域竞争很激烈,为了能让我国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吧。
最后,创造性运用。这是对知识运用的高层次要求,要让学生克服怕错的心理障碍。怕错是一个人的心理本能,究其原因是怕失败后被同学和老师嘲笑。针对这种原因,教师一定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克服怕错心理障碍的氛围,创造错了不可怕,敢说敢做值得大家学习的良好环境。比如学生运用生物知识饲养小动物,学生按照平衡膳食宝塔给动物适当增加哪一方面的营养和运用生物的生理知识会给小动物看简单的病,等等,使学生在一段时间后通过不断努力、总结取得进步,因为一个人是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进步的。什么是生物的科学素养?就是能够运用基本的生物知识解决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中的基本问题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创造性运用知识,其本质就是提高自己的生物科学素养。例如许多学生对植物的嫁接很感兴趣,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嫁接实践。物种的丰富主要基于物种之间的杂交和变异,嫁接作为一种补充在生活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农村常见的有苹果嫁接、葡萄嫁接等,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嫁接后,不妨让学生创造性地嫁接一些别的物种,帮助学生在生物方面掌握一些知识和基本的技能。这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是很有用的。
要想学好生物,只学不用是不行的;要想使学过的知识永远处于激活的状态,就要反复运用,创造性地运用。生物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