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

2012-12-31 00:00:00蒋文豪
考试周刊 2012年11期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课堂提问贯穿始终,没有课堂提问,课堂教学将无法开展。现代教育改革后,“启发式”教学法已代替了过去的“注入式”教学法,这更突出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主要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有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还应当体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使学生不仅学习数学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而且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和趋势,以及数学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显得更为重要。
  一、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具体因素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一个问题提出后,半天没有反应,出现较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同学作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只是支吾以对。尤其这种情况出现在开公开课时,会让教师因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或课堂气氛不活跃而惊慌失措,急得满头大汗,要么自问自答下去,要么责怪学生不配合教师。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提问的问题难度。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不会回答。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提问需要深入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教师的提问随意拔高,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学生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的提问毫无效果可言。
  (二)课堂提问的等待时间。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为赶教学进度,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一两秒钟就开始要求学生回答。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学生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教师则花费更多的时间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这种课堂提问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认真独立思考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所以在有些时候保持沉默是教师的最佳选择,这对强化学习效果具有巨大的作用。
  (三)课堂提问注重形式、轻反馈。课堂上教师一听到学生回答的思路跟课前预设的不一样,或是马上打断或是轻描淡写地过去,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失去课堂生成的机会。
  (四)课堂提问问题的开放性。在课堂提问中,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封闭性问题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开放性问题则没有固定答案,可以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它被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类型。
  (五)课堂提问问题的数量。频繁的提问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讨论式的课堂,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然而老师“满堂问”,学生在紧张的状态下仓促地回答,教师补充讲解,接着提出下一个问题……课堂气氛很热闹,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老师还是以提问的方式在“灌”,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问题,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没有真正动起来。所以,当学生习惯了总是由老师来提问的时候,学生就失去了主动去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和方法
  (一)提问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更强调问题引入的情境,解题教学需要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创设问题情境。从而让学生在亲历感知、认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学会学习。问题情境创设得好,就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在《同类项》教学中,我拿出三小袋硬币,问:“哪些同学能帮助老师数数这里一共有多少钱?谁能数得又快又准呢!”学生手一下子都举了起来,都希望能帮上老师的忙。有学生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数,把5角的硬币2个2个地数;有学生先把硬币分类,一堆一元的,一堆5角的,一堆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接着我又问:如果是满满一罐,你会怎样数,你会选择哪种数法?然后引入整式中类似的分类——同类项,学生感觉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氛围轻松活泼。学生在现实情境下进行学习,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感受到数学的迷人魅力。
  (二)提问要注重问题的难度和深度。提出的问题应既有一定难度又不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最近发展区”入手,提出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具有思考价值的好问题。如果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就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而难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智力范围太远,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降低学习兴趣。我们提倡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通过深题浅问,浅题深问,直题曲问,曲题直问,逆向提问,一题多问等不同方式,开展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例如:“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问题可以从直观例子入手,分层次问。如可先问:“如何快速作出函数y=2x,y=2(x-1)及y=2(x-1)-1的图像?”再问:“这些函数的最小值分别是多少?”“若各小题中二次项系数分别是-2时,结果又如何呢?”等等。此外,作为教学手段,教师提问要有层次,照顾到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善于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微妙变化,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思维浪花,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都有收获。
  (三)提问要控制适当的密度。教学的进程大部分是通过提问题或解决问题或对问题作出反应来推动的,但也并非提问次数越多越好,提问次数也需要设计,做到密度适宜、节奏合理。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材重点、难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力求使问题达到数量精、容量大、质量高。
  (四)提问要善于提出开放性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提出条件或结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对课堂中某些问题适当延伸,拓宽,不仅会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动,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问题的解决,能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和发现数学知识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领悟到数学的真谛。例如: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课中,提问: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例如邻边)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相等时呢?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替代(例如对角线)?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旧知识,消化新知识,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
  (五)提问要运用合理的方式。课堂提问既能促进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又能实现师生情感的交流,因此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方式,要让学生乐意接受,如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有感情、语速节奏要合理、音调变化要恰当等,切勿简单生硬,粗暴训斥。教师在提问时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有话想说;同时教师要学会倾听,提问后要耐心地倾听学生发言,让学生把话说完,尤其是要认真倾听并正确对待不完整甚至是不正确的回答,要勤激励、多肯定。
  (六)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还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以便让回答问题的学生再作深刻思考,补充或更改自己的答案,然后对答案进行评价或是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回答。较难的问题解答之后,也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内化。在停顿的时间内,教师不要频频追问以免影响甚至打乱学生的思路,要细心地观察,通过观察获取反馈信息,进而确定提问对象,使课堂提问的效果达到最佳。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最好不要超过10秒。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课堂气氛会变得异样,很多学生开始处于思维游荡状态中,即已偏离了课堂教学的问题范围。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问题是探究之本,思维之源,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没有创新。因此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