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题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是文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读好课文题目,激发阅读期待,概括文章内容,抓住课文文眼,升华文章中心,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使学生获得了情感和审美的享受。
关键词: 课文题目 巧解 妙读
课文题目,有的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把铁路修道拉萨去》、《文成公主进藏》;有的是文章的中心命题,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的是用课文中的词句命题的,如《呼风唤雨的世纪》、《幸福是什么》。一篇课文的题目往往是作者精心雕琢的结晶,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是文眼或是文章的大意。所以,阅读教学不能忽视对课题的教学。巧用文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
一、读好课文题目,激发阅读期待
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老师出示提示:读题分别突出人物的名字,突出事件,突出同情的心理。按照这三个问题,自己读课题,读出不同的意思。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活”读课题,审视课题,读出情趣、读出滋味、读出感受,从而获得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阅读享受。这样的读题,使文题更鲜活了,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也更清晰了。
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文时,我试着让学生给课文题目加标点,没有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生命!生命!!》,《生命?生命!》,《生命,生命。》,《生命,生命……》,等等。然后请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来。一时间课堂上“哲学家”意味深长地说道:“生命,生命……”“现代诗人”吟唱:“生命!生命!!”……一种语气,一种理解,一种感悟,就通过这小小的标点尽显无遗。简单的课题,因为几个标点,有了新的内涵,有了多元的理解。
二、扩充课文题目,概括文章内容
用一两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不容易。很多老师指导学生抓住六要素概括,通过段意合并的方法概括,等等。其实只要细心留意一下课题,就会发现有的课题提示了主要人物,如《小英雄雨来》;有的提示了主要事件,如《各具特色的民居》;有的提示了主要对象,如《千年梦圆在今朝》。不管是哪一种课题,都从某个角度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可以利用扩充课题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例如:课文题目点明重要人物,如《小英雄雨来》一课,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围绕题目《小英雄雨来》讲了哪几件事?学生明确课文主要人物,抓住主要人物所做的主要事件,就概括出课文主要讲的内容:雨来游泳本领高,上夜校念书,掩护大叔,勇斗鬼子,宁死不屈和机智逃生。
又如:课文题目点明主要事件,如:《草船借箭》,《将相和》等课文,先把课题扩成一句完整的话,再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事情说清楚就可以了。《将相和》,先将课题扩充成一句完整的话:廉颇将军和蔺相如上卿和好。在此基础上补充他们俩不和的原因及和好的原因、经过,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会见中立了大功,先后被封为上大夫、上卿,廉颇很不服气,后来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话,认识到他们俩不和会殃及赵国,便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三、紧扣课文题目,抓住课文文眼
什么是“文眼”?我国晚清著名文论家刘熙载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若舍章法而专求字句,纵争奇竞巧,岂能开阖变化,一动万随耶?”(《艺概·词曲概》)抓准、抓住文眼,可以立足文本整体,突出文章重点。文眼往往就在课文题目中,研读课文题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就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研读课文题目,通过分析,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即文章的文眼。对它提出质疑,启发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进行阅读,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和特点。
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在学生初读感知,理清课文思路之后,我引导学生关注“美丽”这个词,进而体会玛丽·居里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美丽”?仅仅是身材苗条、相貌漂亮的人可以称为“美丽”吗?
生:有远大理想、有知识的人,心灵美的人才称之为“美丽”。
师:那文中怎么把玛丽·居里称为“美丽”呢?大家再走入课文,细细地品读课文,你从哪儿看出他的“美丽”?
学生静静读着,偶尔在书上写上一些体会感悟。
交流:这种“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生:我认为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她的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
师:课文哪个部分让你的这种感受最深?
生2:我觉得居里夫人提炼镭的过程给我感受最深,最能体现她的坚定、刚毅和顽强的精神。
……
接着学生从玛丽·居里不屈的信念,视金钱如粪土,有远大执著的追求等处理解能够跨越百年的“美丽”不只是居里夫人的美丽端庄,更是她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生态度。
四、回顾课文题目,升华文章中心
大多数课文的题目没有全面概括课文的内容或没有点明课文的中心。针对这些课文题目,可以通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添加正标题、副标题或补充课题的方式,点明文章中心。如《珍珠鸟》一课,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在“我”精心照顾下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从而指出: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同学们给课题加了“信赖来源于彼此的真诚”,“信赖,缩短你我之间的距离”等副标题。通过添加副标题的方法,学生把感悟到的,理解到的,用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又如《最后一分钟》,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前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学习完整首诗后,我在教学中安排了补充课题的实践活动,最后一分钟,是激动的一分钟,是难忘的一分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最后一分钟具有的历史意义。又如《难忘的一课》,难忘的是台湾老师一笔一画地书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难忘的是师生一遍又一遍大声地、整齐地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难忘的是老师和学生投入学习国语的情景,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可见,我们不能轻视,更不能忽视课题的朗读,把课题读懂、读透,对课题的理解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课题和内容一起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从而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并使学生获得情感和审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