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2012-12-31 00:00:00郝东清
考试周刊 2012年11期


  我庆幸做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因为我感觉到了语文课中的精神力量,她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认知,更有感悟生命、放飞理想、陶冶情操的食粮。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释放悲情;在《我爱秋天》中憧憬大自然的美好;在《月光曲》中享受恬静和优美……我觉得,这才是有生命的语文课堂。十几年来,我一直在尝试让小学生在语文课中享受情感的熏陶,体会情感的力量。
  1.走进阅读,渲染情感
  情在哪里?——字里行间。如何才能品出来?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跃然纸上,让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自己绘声绘色的阅读,更能感受作者感情基调,是喜爱还是愤恨?是讽刺还是赞美?
  《再见了,亲人》一文,各段写法类似,均由话别引出发生在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令人荡气回肠的往事。教学时应凭借朗读理解其意,感知其情。在朗读描写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吃的这一部分时,对描写大娘动作的词要求重音朗读,辅以缓急恰当的语气,读出朝鲜大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心挂念志愿军战士的慈母之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加强感情朗读,以达到升华情感体验的目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
  2.加工语言,以情激情
  小学生,是一张白纸,心是亮的,眼睛是透明的,你给他定什么样的调子,他就会谱什么样的曲子,稍加渲染的几句话就会让小学生或情不自禁,或潸然泪下。实施情感教育还有何难?
  济南市纬十路小学曾琳老师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让我感触颇深。上课铃一响,曾琳老师使用深沉的话语导入新课——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中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逝世,使群山为之肃立,大海为之哀泣,亿万人民更是悲痛欲绝,泪水洒遍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也洒遍了五洲四海的整个寰宇。他,就是我们非常崇敬的与爱戴的周总理……曾琳老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导课语不单将学生带到那个令人悲痛的氛围里,审视这一具有崇高形象的一代伟人,而且学生的审美感,随着情感的激发而产生;学生的审美体验,也随着对总理的爱戴怀思之情而升腾。
  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运用将投影图像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造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场面,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享受那种安逸、舒适。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所以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能促使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它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教材的内容形成共鸣,达到和谐的程度,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感受知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能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3.创设情境,触景生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是指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营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法。
  还以曾琳老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灵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老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在教学阅读课文《我爱秋天》时,教师可事先组织学生亲自到大自然感受秋天,收集一些标本,记录一些秋天的足迹,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4.真情评价,引发共鸣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始终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情感教学的核心,便是引导、控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使之处于最佳状态。特别是教师恰到好处、富有感情的评价是促进学生情感的内化和升华。问一问小学生教过他的老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往往不是这个老师交给了他什么知识,而是和老师的情感交流:生病时的问候、摔跤时的帮扶、考试后的安慰、回答问题后的鼓励……都是学生最难以忘记的。特别是回答问题后的鼓励,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尤其是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某次机会,就会改变他不爱回答问题的毛病。相反,如果我们平时只是采取“不错,还行,请坐”等平平淡淡语言进行评价,带给学生的就只是漫不经心,完全不会产生胜利者的狂喜,久而久之,也就会失去抢答问题的兴趣。如果我们细心想一下: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越来越淡了呢?这和我们的课堂评价不无关系。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全面增强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