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语文卷中的重头戏,一直以来备受重视。可是学生学习的状况似乎令人担忧。有人在高中学生中做过一个调查:80%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很难,既没有信心,又喜欢学习文言文,甚至有学生认为“文言文就是第二外语”。学生有怕的情绪自然不愿学也学不好,教学的有效性可想而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觉得教师可以在下面两方面做些努力。
一、充分挖掘文言作品价值,准确定位文言教学目标
叶圣陶先生:“无论学什么学科,都应该预先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识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的胡搅一阵。”所以,教师在教文言时应该有一个清晰、明确而科学的目标定位。
时下,受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影响,很多老师认为文言文就是要积累文言字词,掌握文言特殊现象,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于是上课的时候,老师一字一句给学生讲解,有的老师让学生一字一句讲解,自认为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再好一点的老师把重点字词句挑出来,让学生解决并识记,文章字词讲完了,本文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剩下的逼着学生背。这样做效果又怎样呢?课上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机械地记录,有的干脆买本翻译书,摊放在书桌上,连记都懒得去记。于是老师大动肝火,大声抱怨。其实错不在学生,错在老师本身,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定位有问题。文言教学要不要教文言字词?当然要。《课标》在谈到文言文学习时,明确提出:“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习惯于白话文的学生要读懂古文,没有一定的文言字词的积累是不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文言教学的目标就是掌握学习文言字词,这只能作为文言教学目标之一。
1.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句式,予以知识的积累。
我们阅读和鉴赏古代的文学作品,最先接触的是语言和文字,文言文同现代文在语言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必须正视它的字面教学。没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学生就无法读懂古文,更谈不上从古文中体会民族精神、汲取智慧等;这一部分在考试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譬如2011年高考文言中考查“易”这个词,这个词在平时教学中多次涉及。《愚公移山》中有“寒暑易节”,《高祖本纪》中有“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还有“贸易”,等等,教师在教授课文时,引导学生积累并加以适当归纳拓展,学生不难答对。我们不能说学习文言文就是为了记词义,但它应是文言教学的目标之一,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基础的。再如第三句翻译:“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此句中“贷”我们可让学生联系成语“严惩不贷”,解释为“宽恕”之意。
2.领会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予以德育的渗透。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各科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要求,结合各学科特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语文学科更是众多学科中最易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学科。俗话说:“文以载道。”,每一篇文章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内容,一份情感,一种观点,抑或是一个道理,文言文同样如此。入选中学语文的文言都是古代先贤以强烈的人文关怀写下的精彩而深刻的策论警语,表现了丰富的民族智慧,积聚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最佳教材。譬如《指南录后序》、《屈原列传》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陈情表》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报任安书》《渔父》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邹忌讽齐王纳谏》《烛之武退秦师》让学生领会讲话的艺术,《谏太宗十思疏》让学生明白“居安思危”的道理……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塑造学生美的灵魂,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形成学生美的品格,完善学生美的人性的根本任务。《新课标》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3.鉴赏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予以写作的借鉴。
古人写作的文言文在文学层面上带给今人很多的审美愉悦,但也可以是一种写作上的指导。入选课本的文言,除了思想内容较为健康,其文笔亦是相当优美的,可谓文质兼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注意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精彩之处,还学习艺术特色,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指导学生写人要选取典型事例,注意详略得当,注意人物的个性化特征;学习《项脊轩志》,指导学生写作要抓住细节进行描写,写出真情实感;学习《鸿门宴》,指导学生叙事要有波澜;学习《劝学》《师说》,指导学生议论文写作观点要鲜明,思路要清晰,论证要充分……
正确地对文言教学进行定位,才能真正发掘古代文化的价值,汲取古人的智慧,否则教学就会进入误区,学生只能无精打采地踯躅在灿烂的古文明之外。
二、摒弃陈旧文言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语文课应力求让学生在生动和谐的情景中陶冶情操,开发潜能,培养素养。而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往往由教师唱独角戏,采用填鸭式或灌输式教学,只重字词的落实,往往是一堂课一“讲”到底,一篇文章一“串”到底,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主体作用,使学生完全处于“上课记笔记,下课理笔记,考试背笔记”的“机器”地位,弄得学生疲惫不堪,兴趣全无,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的实践中,我摸索出几种方法。
1.诵读法。
诵读法是我国流传很久的教学方法,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例如我在讲《兰亭集序》时采用四读法,初读,读准字音;再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感情;四读,读出心得。并且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变换方式,有自由诵读,有集体诵读,有推荐读,有小组读,总而言之,尽量变换花样,不让学生感到乏味。
2.归纳法。
归纳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在文言教学中尤其要归纳,例如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可分配给不同的组完成,然后由学生板演,在这中间可让小组成员合作归纳,也可每人独立完成,然后由小组成员予以补充完善。因为各个小组都有任务且有板演,不知不觉中,学生之间有了竞争,他们会更全身心地投入,会更加团结协作。
3.质疑法。
它是对文章的内容、字词提出疑问,得到求证的方法,是一种跳出注释、跳出教参进行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思维进行辨析的过程。质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对主题思想的质疑。比如自己读了一篇文章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照他人的观点,进行辨析,然后得出新的结论,或是另辟蹊径,寻找别的结论。我国宋代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不应妄加否定,而应从精神上予以肯定。如在教《鸿门宴》时,有些学生认为项羽不听亚父之言放虎归山的做法是错误的,而有的学生则认为项羽为人处世光明磊落,不使阴谋诡计,是个大丈夫大英雄,即使后来乌江自刎,也虽败犹荣。
4.表演法
文言文中有许多篇目生动有趣,故事情节很强,可让学生充分预习,然后排练成节目,用现代汉语的表达,下面的同学做好评委工作,给出中肯意见。这样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二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廉颇蔺相如》《鸿门宴》《魏公子列传》等篇目即可采用这样的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每位语文老师长期思考的问题。以上是我的思考和尝试,还有待于改进和完善。张志公先生曾说:“成功的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决定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资源条件统筹安排,选择最适宜的方式方法,以达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