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质量在不断提高。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生源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观的变化,对此类学校的学生德育教育这一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者对本校五年制专科生的德育教育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建议。
关键词: 职业学校 德育教育 改革建议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职业学校的教育发展,它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温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近些年来,随着社会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相对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职业教育的质量有所提高,特别是“产学、校企合作”等做法在职业教育范围的推广深入,似乎让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不少学生就业后认为学非所用,跳槽现象严重,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信任度普遍降低。
一
教育部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中要求,各校要根据不同情况,就学校课程设置中过分强调知识体系、不适应变化的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等问题进行整改,把德育教育放到重要位置上来。
职业院校专业和教学任务的设置,本着重考虑其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以学生能顺利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体现就业导向为前提。但其课程设置和教材大多脱离职业岗位和市场需求,普遍存在内容陈旧空洞的问题。我们常标榜“以就业为导向,满足用户需要培养学生”,可实际上用人单位的需求很难把握,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培养人才,但是各用人单位的需求会随设备更新、技术进步、产品升级等变化而发生变化。职业学校依靠自身力量准确把握用人单位需求的动向很难。事实上大量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没有按照所学专业就业,工作了几年后转行从事了其他职业,学生在职业学校所学的技能与未来工作需要的技能存在巨大的现实差距和心理落差,是学生频繁换岗换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毕业生的这种频繁换岗,无意中给就业单位带来了对职校毕业生的不信任感。用人单位期望招聘来的员工能完成生产任务,然而员工对工作的认知浅,草率离职、换岗,给企业带来了很多麻烦。因此,职业学校推崇的“校企合作”常常是学校热、企业冷,且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真正要做到校企间的合作无间,还有很长的路走,企业需要学校在学生教育中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需要就业人员在校期间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以实践和认知相结合为基础来判断,职业教育可以,也应该回到其本质上来,“以人为中心,德育为先,技能为本”。青少年确实需要接受教育,但不是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使得职业教育长期只重视它的外在价值。过分夸大“实用”“就业”“顶岗”等概念,偏离了“以人为本”和“培养素质”这一学校教育的本质,是无益于职业学校的长远发展的。职业教育的目标不能成为一种就业技术培训,似乎学生能就业,学校的任务就完成了,根本不考虑这些不到20岁的青年人是否会面临下岗危险,是否具备再就业的能力。现在的劳动者岗位流动日趋频繁,新职业、新技术不断涌现,职业学校仅仅按某一用人单位的特殊要求“订单式”地培养一批批学生,也许今天学生能就业,但忽略了他们的明天和未来。从学生未来的发展角度看,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扎实的学习基础都应归入职业学校的教学系统。教学目标单一,只重视知识或就业技能培养,淡化甚至忽视品德、情感、意志、价值观培养的做法,前途是暗淡的。德育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
我校长期以来以“产学、校企合作”作为教育的主旨,现如今迎着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新浪潮,把德育课设为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体现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几条校内推进德育改革的建议。
(一)以职业分析为指导设置开放式德育课程教学。
传统的学科课程着眼于知识和能力的传授,较少顾及学生的情感因素。我校的德育课程新改革强调个体情感发展与智力发展重要性,旨在使其和德育教学的核心一致。我们一改过去德育靠说、教、灌的旧模式,通过调查研究,认为企业工厂等场所的道德文化底蕴很丰厚,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于是主动和联合工厂联系,建立了“校企联合教学”的德育网络,把学生送入工厂参与实际操作体验,形成社会、学校双向联动,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把思想道德观念和情感传递给学生,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整个过程学生感到亲切,思想观念上容易受到平实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学校德育队伍的单一形式,为开展德育教育营造了一个良好氛围。
(二)以客观实际和人生选择为导向组织教学方式。
职校相当一部分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相对缺乏,部分学生甚至存在生活无序、精神无追求等问题。学校和教师要从正面积极引导,使他们学会自立,独立承担社会责任,准备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通过确定自己的职业来实现事业的理想。这些都是青年人必须面对的客观实际。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使主观愿望适应时代潮流。我校选择让学生走出校门,结合生产实际的教学方式,建立实训中心、教学工厂,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一线;定期聘请企业的一些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负责人和普通一线工作者来校开班讲座,谈切身体会,讲授职业素养、职业文化和要求方面的内容;定期从行业或企业聘请高级专业人才来校做兼职教师,安排现有专业教师有计划地到企业学习、锻炼或短期进修等,以课程改革为导向,联合企业导师,动态组合、操作和德育结合、校企互通。专任教师均参加学校内的教学团队,参加德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分析学科特点,提炼教材中德育内容。然后在德育教育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客观社会实际,设定教学模式和内容,不仅传授学生知识和技术,而且为学生人格的发展提供经验,帮助学生逐步确立完善的人格,培养他们在职场中、在学校外的自我适应和自我调节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情境进行角色扮演。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是认识的主体。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体现为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而今,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气氛,组织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角色扮演教学法非常值得推广。在课堂中,我们尝试设计和模拟面试、换岗面试、企业服务管理和生活情境等多种模式,学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在接近实际的环境中学习各行业职位的功能,体会在求职、上岗的过程中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有些学生处理得比较得体,但更多的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你对这份工作的认识如何?”“你为何会放弃原来的工作而转而投向我公司?”“是什么让你觉得你有能力胜任现在的这份工作?”等等,经常把同学问得哑口无言。职校学生由于工资收入不合意、辛苦等原因,频繁换岗,这与“订单培养”的初衷相背离,出现这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随意跳槽的现象,原因在于学校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规划理念教育的缺乏。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可以构思类似的情境和问题,它们可以是实际情况中存在的,也可能是将来发生的事例,然后让学生针对情境或问题设身处地地处理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想当然地想怎样就怎样,想换工作就随便放弃原有的岗位。
三
高等职业教育以传授技术知识为主,注重手工技能,但这种单技能的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公司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既熟练掌握专门知识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又能在工作实践中长久保持高素质的职业责任感、职业道德素养的人才是我们长期以来需要努力以获得突破的方向。我校近年来十分重视德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该方面对全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我校未来也一定会沿着这条路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第二版).
[2]马必学.职场必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第一版).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