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学生励志教育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实现教育目标,国防教育是其中的重要载体。国防教育是由众多具体载体构成的系统载体,主要包括革命传统教育载体、军事技能教育载体、军事理论教育载体、国防教育活动载体等。选择载体,应紧扣励志教育的内容,注重载体的可操作性,科学认识各种载体,有效把握载体的形式和特征,正确选择运用载体。
关键词: 大学生励志教育 国防教育 载体选择 载体构建
载体是任何教育活动的客观存在。它是联系各教育要素的桥梁,是教育活动的综合组织形式,在教育活动中居于重要地位。近年,有学者将载体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成功品质,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1]其实质是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开展大学生励志教育同样离不开一定的载体,那么选择什么载体,怎样选择载体,如何对载体进行构建则是我们必须进行探讨的课题。
一、励志教育载体选择的依据与原则
选择什么载体,反映教育者对教育主客体现状规律的认识程度。在励志教育中,载体的选择运用直接决定或影响着励志教育过程展开的效果、效益和效率。作为励志教育过程各要素的联结点,载体的状况的好坏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各要素之间能否较好地互相作用、协调发展。如果载体选择恰当、运用合理,就能促使各要素之间良性互动,使励志教育实现更好的效果;反之,则会使各要素互相制约,影响其作用的发挥,阻碍励志教育实践的发展。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的目标层次,选择合适的励志教育载体加以应用,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盲目应用,以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甚至形成负面效应,阻碍励志教育的健康发展。
由于国防教育的特殊性,国防教育能与大学生励志教育建立起有效关联,形成完美的结合体,从而实现共同发挥价值的双赢局面。国防教育与励志教育之间的有效关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具有相同性,都包含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等等。二是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是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三是在功能上具有同一性,都能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坚持科学的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强和艰苦奋斗精神。同时,国防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载体。国防教育的特殊性和典型性,以及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备受广大教育者的青睐。因此,选择国防教育作为大学生励志教育的载体是必然的。
国防教育是众多具体载体构成的系统载体。[2]各种具体载体之间必然存在一些差异,体现一定的特质,而且不同的载体所承载的内容,彰显的功能也应有所不同。为此,在选择载体时,应充分考虑励志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等要素,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一定的原则。首先,应紧扣励志教育的内容,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合适的载体,实现励志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例如,培养大学生的意志,选择军事技能教育载体,就比革命传统教育载体更恰当。其次,注重载体的可操作性,对那些不能被励志教育主体所运用或脱离励志教育对象实际,缺乏实践性,不受教育客体欢迎的教育载体必须摒弃。例如,战争是彰显成就意识的最高手段,但我们不能为了让大学生体验自我成就感而发动一场战争,也不能组织一次军事演习;泄恨是表达爱的有效方式,但我们不能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而组织针对日本或日本人的泄恨活动。最后,科学认识各种载体,有效把握载体的形式和特征,正确选择运用载体。每一种载体都有其长处和不足,我们要全面而准确地掌握各种载体的特点和适用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教育主体自身的特点、教育内容、教育对象的实际,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运用载体。
二、大学生励志教育载体的构建
国防教育是励志教育的重要载体,但不是单一的载体,而是由众多具体载体构成的系统载体,主要包括革命传统教育载体、军事技能教育载体、军事理论教育载体、国防教育活动载体等。
1.以革命传统教育为载体,坚定大学生的信念。
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记录了一些他自己都无法相信的数字:在367天的长征中,红军进行了300多次战斗,几乎每天一次遭遇战;平均每天行军35千米以上,翻越了18座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打败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中央军的围追堵截,征服了雪山、草地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什么让红军将士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最根本的就是理想信念。[3]
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战士们住在闷热潮湿、狭窄的“猫儿洞”,陪伴他们的是硕大的蚊子和老鼠,时刻有流血牺牲的危险,但他们仍然利用战斗间隙读书、看报、写文章,创造了著名的“老山精神”。是什么支撑他们度过了如此艰难的时光?对革命理想的无比忠诚,对共产主义事业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是他们的精神支柱。难道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就不应该继承和发扬吗?
革命传统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奋斗史,把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灾难和屈辱史,以及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光辉史。这是新时期大学生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的思想基础。一方面,要挖掘国防历史中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以此感化大学生,让他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形成文化认同,激发他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终生的高昂斗志。另一方面,应借助现代技术,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图片与视频再现无数革命者和建设者的光辉事迹,让广大学生感受先辈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的场面,领会理想信念的精神内涵,坚定信念。
2.以军事技能教育为载体,磨砺大学生的意志。
一般而言,意志的磨砺要经历四个阶段,即锻炼意志任务的提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的养成和磨炼意志行为的持之以恒。军训期间,有关队列、内务、纪律和技能训练的要求,以及形成的军事化氛围,从不同层面折射和反映了培养坚强意志的内容与要求。
对于磨砺大学生的意志,不管采取哪种军训模式,其所蕴含的特殊教育价值,都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单个军人队列动作、轻武器射击、军事地形学、战术、综合训练等训练内容,对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于是,在学习中,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主动性。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大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乐于增加新鲜色彩和情感,使各项单调的动作和内容相应地活跃起来或富有朝气。在组织形式上,将参训学生视为准军人,实行军事化管理,做到统一训练内容、统一训练强度、统一着装、统一作息时间和绝对服从。这对一名大学生来说,是对自己的无限挑战。这种来自外界环境的压力与内心世界的反压力,实质上是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培养意志力的过程。在训练中,教官为了使参训学生掌握动作要领,会对一个动作进行多次重复。这样,既是对参训者体力的不断消耗,又是对其意志力的磨炼。这种教育过程的坚持,实质上是坚强意志的养成过程。同时,炎热的天气及训练场地所营造的紧张氛围,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此外,军训期间,提高训练要求及体能和意志磨炼的强度和难度,有意识地训练大学生的抗挫折力,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有助于磨砺大学生的意志。因此,以军事技能教育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意志磨砺教育是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3.以军事理论教育为载体,促进大学生爱国。
第一,军事教育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军事学研究的是战争。《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了战争的重要影响力。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4]因此,战争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据统计,在近代,列强对我国发动了400余次侵略战争,致使我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和列强的掠夺与欺辱。这些饱含血泪的任何一次侵华战争,都足以激起大学生强烈的爱国、卫国、强国之心。
第二,体会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感。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为了保守党的机密,保存党的革命力量,将满腔的热血化为对祖国浓烈的挚爱之情,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画册中。例如瞿秋白、刘志丹、方志敏、杨开慧、刘胡兰、董存瑞等英烈。还有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将宝贵的青春和辛勤的汗水化作对祖国无私的爱,献给了国家的建设发展大业,如邓稼先、焦裕禄等。他们的这种至高无上的爱国情感值得我们永远继承与发扬光大。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能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革命先烈的这份爱国情感,从而陶冶大学生的情感、升华大学生的心灵、激励大学生的爱国精神。
第三,学习军事思想,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国防意识。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高层次的系统的理性认识,[5]其精髓和灵魂是战争观和方法论。军事思想包含丰富的内容,既可按年代区分,又可按阶级划分;既可按地域和国家区分,又可按人物划分。如孙子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拿破仑军事思想等。军事思想是我国历史中的瑰宝,在世界军事史上闪耀着光芒。例如《孙子兵法》、毛泽东军事思想等。认真学习军事思想,全面了解我国优秀的军事思想和外国军事精华,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和方法论,形成科学的国防意识,增强对捍卫祖国的独立和主权、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责任感。
第四,学习军事科技,有助于增强民族忧患意识。纵观历史可知,任何一个时代或国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往往先运用于军事领域。因此,军事科技往往代表了当下时代最先进的科技水平,从而体现出极强的时代性与前瞻性。从而,先进的军事科技就容易体现出自身的优越感,有利于增进民族自豪感,相反,也容易找到我军现有武器装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增强民族忧患意识,有助于激励大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4.以国防教育活动为载体,体验自我成就感。
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促使自身发生变化,锻炼与培养自身的气质、修养、性格等人文内涵,体验到社会的需要、社会的责任、应具有的适应社会的能力。[6]事实证明,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树立自信心。
首先,借助国防教育实践课堂,体验战胜困难后的成就感。长征是当年红军战士战胜艰难困苦的一座伟大丰碑。红军在没有后勤保障的“万五千里征途中,夺关隘,渡险川,爬雪山,过草地,在超常态的恶劣自然环境中栉风沐雨而饥寒交迫,任重道远而荆棘载途,几乎处于绝境,而红军饮苦若饴,笑迎胜利”。[7]这种精神被称为长征精神。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就是要大学生体验当年红军的艰苦历程及克服重重困难最后取得胜利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
其次,发挥载体作用,抓住大学生的兴奋点。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时,适当地为大学生创造一些自我实现的机会,使大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满足,缩小社会要求与自我实现之间的差距,让理想价值与生活世界不再若即若离,同时也使大学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再感到孤独,不再感到无归宿感,重建他们对社会、对生活的信心。例如,组织一些大学生,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让其担任新生军训的教官。
最后,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开展“吃苦夏令营”、“生存能力训练营”等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穷困地区百姓的生活情况,体验民情,扩展视野,培养劳动观点,感受苦难,经受磨炼,等等,锻炼学生的意志,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只有前进,没有后退,追求成功,永不言败。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就能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排除万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参考文献:
[1]马静,刘利才.论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J].学术论坛,2008.8.
[2]王传中,黄建军.国防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活动载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
[3]闫萍莉.用“红色资源”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
[4]孙武著,张玲等编.孙子兵法.[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12:1.
[5]文若鹏等编.军事理论教程.[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5:166.
[6]黄平.论社会实践的功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思.[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2).
[7]陈宇.长征精神论.[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9:88.
本文系湖南科技学院2009年度教师科研项目之青年项目:《依托国防教育开展大学生励志教育的研究》(09XKYTB002)的研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