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中,就历史学科而言,新课改不仅是课本内容的变革,而且是教学方法的变革。下面我就高中一年级历史课谈谈想法。
1.上好导言课,做好衔接。
“历史是副科”不是学生与生俱来就有的认识,这种认识与初中的教育经历相关。高一历史教师应该重视导言课的教育与引导,使学生重新认识历史这门课程。因此在正式开课之前,应通过导言课来告诉学生历史是鲜活的、流动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历史就是过去的现在,现在就是未来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介绍食物的历史、姓名中的家族历史、文字的演变、酒器的变化、服饰的历史等内容,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历史是实实在在的,并不是单纯的故事。同时,告诉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大用途并不只局限于考试,它更大的价值是在于借鉴。正如唐太宗所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人类是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成长的,所以任何漠视历史学科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肤浅和偏见的。要让学生从开始学习时就认识到历史学是一门智慧。
2.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
目前,初中历史已经纳入中考范围,这使得初中生的历史水平整体得到提高。然而,初中历史课仍然是老师、家长、学生不重视的一门学科,存在教学过程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问题。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高一初期,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历史课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去学习、运用历史知识,更不能达到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
2.1学习观念转型
老师在高一第一节历史课上就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把原先思维中通史概念,哪怕是一知半解的概念作为基础,使学生尝试接受高中模块史模式,使其逐渐适应高一历史学习。教师从总体上向学生介绍高中历史教材的构成特点,使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习、理解和运用什么,对历史课重视起来。另外,详细介绍新高考方案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观念由原来“历史是副科”转变为“历史是高考科目”,意识到高中阶段历史课除去必要的基础记忆,也重思考、重理解和重能力。
2.2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转型
初中历史的教课形式和开卷考形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甚至于造成部分学生轻视课堂学习,只是把它作为“学科调味品”。有的历史课堂甚至于被其他科目占据,老师、学生只是在考前突击一下,因为在学生看来历史可以不看、不记、不理解,考试时在书本上找一找即可,使初中历史课出现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现象。高中历史课要求学生重视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会思考、会探究。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中学生不能只简单记忆知识点,问几道“我不会做的题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方式。对于学习中“吃不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课外“加餐”。学习历史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应该注重平时知识积累,如阅读相关书籍,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介获取知识,拓宽知识面。
3.在三维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做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例如,在设计《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一老师课前布置学生把这课出现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减灶记”,成语“管鲍之交”、“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围魏救赵”等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上课时学生把自己创作或制作的动画、漫画、剧本等拿出来交流,形式非常活泼,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实究竟有多少呢?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本应在师生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4.帮学生形成历史的知识体系
历史教材,不管怎么改,它都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学科。教与学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对历史知识的识记与否。因此狠抓基础,正确处理识记与其他能力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而知识又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无法灵活运用知识,和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揭示其本质。
历史是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复杂多变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彼此都不是孤立的,都具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在教学中,需要揭示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联系,才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
5.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地图、幻灯片、视频等多种直观形象的教具进行教学,刺激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兴趣。如讲“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时,我利用了地图,并在地图上标注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的具体位置,使学生形成点、线、面结合的视觉效果,由此,便可以归纳出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特点,将理论知识形象化、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简明化,充分体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时间发展和空间联系。
在讲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艰难历程的部分,我先给学生看了一段视频资料,这样学生很容易便了解中国申请复关及入世的艰难过程,并且印象十分深刻,由此又可以引出本节课的其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