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这一“主体”重要的作用。要想使学生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史实中汲取知识营养,得到思想启蒙,必须讲究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我们常常说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好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的学习也是一样。
一、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些学生历史没学好,主要是因为对历史没有兴趣,误认为学历史就得死记硬背,就得大量地背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其实这是误解,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地点、时间等当然要背,但要看怎么背,有的人理解地去背,有的人死记硬背,背的效果截然相反。对学习历史有兴趣的人就会主动地去背,理解着去背,就能把握历史学习的要求。在生活中,人们谈论的许多事情和历史有关,可能是古代史,也可能是近代史或现代史,只要我们留心把它和书本的东西结合起来,就能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还有一句名言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但是不得已的事情也得做,可总不如有兴趣而乐此不疲。有了学习兴趣,遇到挫折困难就会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二、课堂要专心学习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课间休息时,先准备好下一节课的课本、文具等再活动。休息要充分、文明,不可追逐跑跳、剧烈活动。然后提前一分钟回到教室,对上一节课内容做简单回顾,提前进入学科思维。
2.紧跟老师思维,主动思考,积极回答。
调动每一根神经,全力捕捉老师的每一个知识信息和思维信息,做到眼随老师走,脑随老师想,多思善想,主动听课。不只听老师的声音,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看老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要借助老师的问题情境,质疑问难,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拓展解题思路,创新解题,注重一题多解,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老师的观点。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展开讨论,并踊跃回答,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示自我风采。
3.以听为主,以记为辅,处理好听和记的关系。
课堂上要以听为主,以思为主,但为了克服课后“一听就会、一放就忘,一做就错”的问题,必须记好课堂笔记作为辅助。要记要点、记规律、记方法,课后再详细整理,切不可因记笔记而影响了听课。
4.全神贯注,自我提醒。
听课要全神贯注,专注于课堂全过程。遇到困难或失去兴趣,思想要开小差时,要及时纠正。不理解的问题暂时放过,课后解决,不可打断思路,因小失大。
三、学会如何阅读教材的说明和引言
1.关于教材“说明”的学习。
利用“说明”明确教材内容上、下限,合理划分历史阶段。按教材体例构建知识体系,按学时合理安排和调整学习时间。利用“说明”明确学习要求,如教材每章开头框内的引言和正文内容必须掌握;教材中的地图、图画、表格、文献资料前标有星号的必须掌握;练习题为必做的作业等。
2.关于教材目录的学习。
教材目录是教材的总纲,是教材知识体系的主干。教材目录的学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利用教材目录,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跨章节读目录,利用教材目录把握历史专题知识体系,可以进行历史专题史学习。可见,利用教材目录进行历史专题学习,既便于专题知识的梳理和归纳,构建专题知识体系,又便于明确专题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进而归纳阶段特征,是一种便捷的学习方法。
四、掌握正确的评价方法。
1.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实事求是、论从史出。
职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时往往带有感情色彩,或肯定或否定,言词中带有偏激的成分。在考试中很多学生只会空发议论,而不能说出具体的理由,这是历史考试的一大忌讳。要评价一个人物,就要搜集和掌握课本上及一些资料上的素材,这样评价时才能有史有论,史论结合。
2.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
历史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历史人物的活动可能会受众多条件的制约。因此评价时要学会进行“换位思考”,把历史人物放在当地、当时的特定环境中去考察,这样评价才会比较客观。
3.评价历史人物要确定评价标准。
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如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奴役了很多国家,如果单从感情色彩考虑,我们要对他进行否定。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对外战争具有反抗外国侵略,维护革命成果,甚至是传播革命思想的伟大作用。因此我们既要谴责其侵略,但更要看到其积极进步性。
4.用唯物主义主义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成为历史人物的,能获此称号的人是那些对历史事件、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留下明显痕迹的人。一般来讲历史人物的影响力无非是两个方面:积极的或消极的、进步的或倒退的。也就是说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要一分为二,不要绝对地肯定或否定。评价的标准往往是他的所作所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有利国家民族统一、符合中华民族利益和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社会进步则肯定,反之就否定。
5.用阶级的观点分析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的主观愿望、实际行动是阶级属性的反映,不可避免地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评价历史人物不可偏离他们所在的阶级立场。如:地主阶级主张剥削维护专制,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农民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分散性、狭隘性、空想性、落后性,无产阶级具有特有的革命性,等等。
历史课本包含大量的信息,例如事件的时间、地点、参与人物、事件经过、结果、意义等,对于学生来说,记忆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历史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前因后果。同时,我们还要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相结合,正确评价重要的历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