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道德叙事借助于道德故事的讲述和师生的对话发掘出隐含在故事背后的教育元素,弥补了传统思政课教学的不足,让思政课堂更贴近生活世界,也符合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对于改进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在道德故事的选取、教学设计和教师情感投入上多加研究,不断完善。
关键词: 高校 思政课教学 道德叙事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不断地有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触碰着当今社会的道德底线,我们应当反思传统的德育模式存在的弊端,道德规范的传递应该是一个在对话和交流中由受教育者进行自觉判断的过程,而作为高校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课教学以前是否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思政课承担着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任务,应当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真正发挥出德育的实效,而道德叙事正是在当前实践中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道德叙事的含义
道德叙事指的是教育者借助于对特定事件的叙述,发掘出隐含在这些故事和经验背后的教育元素,比如价值观念和道德意义,从而潜移默化地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和方法。叙事的形式和题材的选取可以多种多样,通过这种途径传递更为丰富和鲜活的教学内容。道德叙事通过关注自身或他人的道德经验的实践意义,使教育回归人们的道德生活本身,以此达到教育目的。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道德叙事在高校思政课堂中的应用越来越受重视。
二、道德叙事的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1.弥补了传统思政课教学的不足
道德规范的传递,应当是一个教育双方平等交流并且受教育者通过自觉判断形成对其自身的影响,而不是一个通过死记硬背和灌输与被灌输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仍存在采用灌输和说教的德育方法,比如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学生往往被动接受并通过考试强制记住关于道德的知识,部分德育课堂变成了形式主义的走过场,可怕的是这已经成为部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心态,所以德育课堂变成了一个完成教学任务的知识灌输和刻板说教的过程,道德叙事作为一种德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意味着思政课堂特别思修课的课堂从呆板的填鸭式灌输走向鲜活的言传身教。
2.道德叙事让思政课堂亲近生活世界
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这个理念同样适用于思政课的教学,思政课之所以给人“枯燥”“说教”的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育课堂脱离了生活的土壤,学生觉得课本上描述的“近乎完美”的道德标准离自己和身边的生活很远,无法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而道德叙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在情感的渲染中建构道德认知,德育课堂注入了鲜活的来自生活的真实事例,使思政课堂真正地回归生活世界,使学生从他人的生活经历和道德故事中体验真实的道德情操。传播道德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情感的渲染和共鸣传递和生成。因此,思政课特别是思修课的教育过程最为重要的是形象、理解、感悟进而感动,把道德教育的视野由传统的知识体系转向真实的生活世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鲜活的叙事之中,使学生远离虚幻的道德说教,在日常的生活世界中体验他人奉献精神的价值,并激发自身的道德知觉,不断地体悟生活世界的意义。
比如在思修课第三章讲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时候,我们可以讲述媒体上广泛报道的广西工学院特困大学生唐勇军自强不息、勤工求学的故事,引导学生们尤其贫困的大学生正确面对客观环境中躲不开的各种困难,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苦难中奋起,把苦难当成人生的另一种幸福。在讲述过程中,我们要加入自己的情感渲染,承认贫困的家庭条件带给贫困大学生的不幸和压力,引起他们的共鸣,进而重点讲述唐永军如何在困境中崛起,并兼济他人,说明一个意志坚强、勇于进取的人,家境再困难也阻挡不了他对自己梦想的追求和实现,这样学生们会感同身受,感觉到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在自己身边。
3.素质教育要求引入道德叙事
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其中就包括综合的道德修养,并且素质教育要求德育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以学生为本,而相比于仅能够为应付考试提供答案的灌输教条式的德育方法,道德叙事讲述的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道德故事,它把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兴趣放在了第一位,把叙事意义的确定权交还给了学生,这一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强制要求学生从教师讲述的故事中总结出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课堂传授目标,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道德标准暗含其中的古今中外的道德故事,通过对恶的丑陋和善的美好的描述和褒贬让学生自觉地扬善弃恶,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增长见识和提高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生活的能力,因此,将道德叙事应用到思政课特别思修课中,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道德叙事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的几点思考
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树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责任意识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当前教材过分注重理论体系,偏离个体生活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避免让这门课程流于形式和陷入枯燥乏味,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道德故事的选取应当富有感染力并且贴近生活
道德叙事是以讲故事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方法,其对故事题材的选取应当仔细,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选取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有感染力的故事,并且这个故事应当紧密围绕教学主题,思政课特别思修课的课程目标最终是让学生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共享,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精心挑选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能够陶冶情操,潜移默化地形成道德观,当然,如果所选取的道德故事要表达的价值观念违反了最基本的道德观和善恶观,那么再好的课堂设计和叙事手段都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我们可以选择大学生洪战辉的例子阐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观念,还有网络上不断涌现的鲜活事例,比如广东的夺刀侠和托举哥。
另外,所选故事要有感染力,还应当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道德叙事总要从生活中取材,通过适当的加工和提炼,让学生感到道德故事中的人物既是生活在自己身边的活生生的人,又是自己必须模仿和追求的道德目标,因为理想和价值总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当然叙事的题材不能只局限于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是典故、神话、童话、寓言等,这类题材对生活中的故事进行了适当的提升和神话,但其所要展示的核心价值和道德规范总是贴近人们的生活的,所以也能感染学生。
2.道德叙事需要有充分准备的教学设计
成功的道德叙事需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从前期准备、选取故事、讲述故事和提出问题到对话讨论和反思总结,每个环节都要精心准备,同时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叙事者、受教育者、所叙之事、“对话”这四个道德叙事的关键性要素,意识到叙事活动结构的这四个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叙事主体要多元化,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道德叙事的主体,视教学主题和实际情况而定,在某些跟大学生自身息息相关的主题上,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自己或身边感人的道德故事,对学生本人而言就是一次自我检讨和心灵净化的过程,对其他同学而言震撼更大。对于所叙之事,正如前面所说,必须选取富有感染力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这样便于大学生们根据自身的生活和道德经验体悟道德故事的内涵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从而自觉纠正错误思想和行为。“对话”更是课堂道德叙事的核心,在师生对话中可以促成道德认知和道德经验的统一,让学生在反思道德和评价道德中实践道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完道德故事后,不要马上给出结论和作出评价,而是组织学生围绕故事展开讨论,通过“对话”“讨论”故事背后的道德内涵,所谓真理越辩越明,把所叙之事的意义解释权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道德故事升华为道德知觉,从而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知识,最终外化为道德实践。
3.道德叙事需要教师投入丰富的情感
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政课尤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教学效果跟教师情感投入的程度有更大的关联,道德叙事更需要教师调动自身情绪增添故事的感染力,因为这门课首先需要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因为思修课的首要着重点不在于培养学生形成高深的知识体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它是要将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意识和健全的人格,所以课堂气氛的营造和教师情感的投入对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学习和领悟的情绪背景。当教师表现出高度积极的情绪的时候,它所描述的故事则带有了浓厚的感情色彩,这时候学生的内心情感会更容易被调动出来,产生愉快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共鸣,激起学习热情。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生命叙事这种能调动教育双方巨大情感体验的方法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生命叙事就是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命中的某段历程进行诠释和讲述,是道德叙事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叙事者讲述的是自己或对自己影响十分巨大的某个生命历程,这些往往是很值得反思和追忆的经历,因此在叙事中讲述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投入大量的情感,而听生命故事的人总是带着一种探索别人生命历程的热情和好奇心,在每个人的内心都隐藏着与别人分享生命历程中种种欢乐和忧伤的潜意识和心理需求,因此说和听的双方都会在巨大的情感氛围中分享彼此的历程,这同时也是道德规范和价值判断标准产生的过程,因为听者会通过说者生命历程中的善恶错对进行道德判断,从而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做出准确的道德选择,也使得道德叙事的教学方法取得令人满意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婕.道德叙事:德育的新途径[J].教育探索,2009,(09).
[2]梁杰.坚持“以人为本”以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08).
[3]农克锋.浅谈道德叙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传承,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