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以学生为本的自主学习

2012-12-31 00:00:00马晓侠
考试周刊 2012年43期


  摘 要: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一定的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另外,我们在教学中还要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渗透和指导学习方法,相信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学好。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 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学会“做”中学数学,探究中学数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开展竞赛、大胆创新,便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字的对象。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知识的再现—整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行着复杂的思维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脑海里不会留下多少痕迹,也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学习过程中没有问题的学生是不能独立思考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思维不活跃,没有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我们的教学要从传统的只注重动口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适时地进行动手操作活动,把动手活动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
  例如,教学分数时,让学生亲手分一分,体验“平均分”的含义;应用题教学要让学生参与到题意的理解过程中,让学生画图分析、模拟测量,广泛收集整理数据,手脑并用,构建解决问题的框架结构,认真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明确解题思路。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思维的能力也提高了。
  三、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仅仅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
  刚入学时,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白:学生是自己的事。应该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和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增强独立性。
  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
  开放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衔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的、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尝试自己解答疑问。这样可多0v4JRtQw6AugKU/Je0CzbA==让学生思考、提问,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在教学中渗透和指导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解计算题时,教师要自觉认真审题,按步分析,认真验算。在解应用题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老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让学生从示范中领悟方法。
  教师还要注意进行学法交流,对解一道题,学一段内容,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自学取长补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相信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学好。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要求特别强烈。”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学好,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挖掘学生学习潜力,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有话想对老师说,有困难想请老师帮。其次,教师要解放学生,把学生从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体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抬起头来走路。再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地讲行鼓励和引导,把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充分地激发出来,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比如鼓励学生采用好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采用好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采用新颖的思路、独特的思维方式,准确快速地分析推理;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增强了,将促使他们进一步创新思维,学习的能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