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2012-12-31 00:00:00李红艳
考试周刊 2012年43期


  摘 要: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要培养这个能力,作者认为应从预习环节入手,通过实践,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着重阐述了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意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关键词: 语文预习环节 预习方法 预习习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课前自主预习习惯就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2012年我继续带五年四班的语文,我刚接手该班时,学生在课堂上显得很茫然,听课效率低,作业中错字多,阅读能力极弱。针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分析,终于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不重视课前预习。大部分学生认识不到预习的重要性,不能真正参与到课前的预习中。他们以为只要课堂上专心听,把老师讲的内容记住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提前预习。
  (二)未养成预习习惯。有的学生虽然也预习,但只是把课前预习当成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应付差事,简单地看看课文,抄抄参考书而已。
  (三)不讲究预习方法。预习时,只是简单读几遍课文,然后打开《全易通》抄字词,多音字及主要内容等。以至于预习作业完成了,脑子里却依然空空如也,更别说主动提出问题了。
  二
  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控能力还很弱,如果教师的检查跟不上,学生的学习就会流于形式,没有质量可言。因此基于以上原因,我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前预习习惯。
  (一)提高认识,增强兴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论正相吻合,便有了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强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于是,我让学生了解预习的好处和预习对于今后继续学习发展的重要性,将外部因素转化为内部因素,变“要我预习”为“我要预习”。在学生对预习重视后,想办法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比如,刚开始我给出简单的预习提纲,人人都能做到。及时比一比、评一评、夸一夸,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增强预习兴趣。
  (二)教给方法,养成习惯。将预习方法的培养带入课堂,选择几篇文章上预习指导课,教师和学生一起预习,重在方法的指导。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阅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难理解的字词,为进一步学习扫除文字上的障碍。
  2.反复朗读,做到熟读成诵。在学生扫除了文字障碍后,要求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对于不好读、难读的语句更要多读,要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学生如果连文章都不能读通顺,何来阅读教学,课堂效果。“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已对文章大意、脉络有了一定的了解。
  3.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有些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很远,学生很难与作者达成感情上的共鸣。这时就需要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再次阅读整篇文章。思考文章讲了什么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
  5.细读课文,解疑质疑。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课前或课后问题细读课文,解决问题,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合作交流。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便于课堂上很好地交流,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提问,标注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见解。
  (三)注重检查评价。教师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检查的形式可以是教师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提问检查、同桌互检、小组交流汇报等。并及时给予每位学生恰当的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经过一年的坚持预习,现在我班学生已基本能自主学习。因此,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董菊初著.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北京开明出版社,2002.5.
  [2]小学语文课程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