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互动与交流很值得思考,这种教学方式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使得学生在课堂产生交流的积极性?作者提出要提高教学效率,在现实教学中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 教学方式 互动与交流
一
每次交流课上,在师生互动上总存有诸多不如意之处。那么这样的交流课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学生能否在刻意的互动中有所收获?结合这些疑问我探索了师生互动与学生交流的意义。
1.小学语文“交流课”的意义。小学语文交流课的目的在于将教师自己的教学方式向其他教师进行展示。很多教师为能将公开课上好,常常准备一至两个星期。试想,经过准备后的交流课能展现自己的教学方式吗?不错,无论是师生的互动还是学生间的交流,其关系都应处理得和谐融洽。新课程大纲要求,根据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特征,教师要作为课堂的主导,引发学生去思索,让课堂呈现自主的发问,而非教师课前演示好的内容。教学需要预设,但也需要生成。这样小学语文公开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交流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
2.常态课是最好的交流课。所谓常态课,就是在课前经过教师的预设、课堂的情景导入,学生在课堂内容的背景下自发地发问,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经过。小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对较贫乏,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情景再现,才会有更多的疑问。有了问题,师生经过交流,探讨出最终的答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学生交流的实效性才能在语文教学的交流中得到保障。
3.师生互动不是教师一味地不动。很多教师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于是就将课堂的时间教给学生,让学生交流寻求正确的答案。由于学生的知识局限性,在课堂上还不能很好地提出自己的疑问,至少说不能抓住问题的根源来回答问题。如果一味地由学生来作答,势必使得教师成为课堂上的摆设。在一节交流课上,很长时间没有发现老师在哪里。大约课堂进行一大半的时候,听到有人拍掌的声音,教室顿时静了下来。这是老师才从学生的交流声中走出来,总结了学生刚刚的讨论,接着又让学生分组研讨教学的内容。这时老师几乎不介入课堂的教学,而学生仍是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真的能把问题讨论透彻吗?我想,不乏有些学生在讨论中偷懒。这是一节生生交流的课堂,但其教学效果是怎样呢?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有多大呢?
教学要求将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而并非将课堂的所有时间交给学生主宰,教师处于主导的位置,起到指导学生课堂学习的作用。如果教师只需布置给学生问题,之后由学生自己进行交流讨论,那么我们的课堂还需要教师的主导吗?结合小学教学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主导、学生的参与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使得课堂教学在有序中进行,让教学效果得以增强。
4.不局限于表面合作交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双边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在学生间产生最大的信息碰撞的同时,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把班级的大集体分成若干个小集体,给每一名学生发言的机会。当小组有疑问的时候,再将问题放到班集体中来研讨,最终教师做出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慢慢地领会到问题只要通过集体的力量都是可以解决的,并不是把问题交给学生之后教师就无事可做。将问题放手交给学生没有错,但在这种没有细心组织的情况下,互动与交流只能成为形式,学生也只是为了参与而参与。流于形式的课堂肯定是无效的课堂,学生接受知识也是一纸空谈。
二
无论是交流课还是公开课,要想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我们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所了解,将课前预设不细致化、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这样才能算上是一节实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我认为互动交流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课前的交流。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同,但是学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和教材的交流更需要与学生的交流。①教师与教材的交流。很多的教学内容上过不止一次,但每一次研究教材的时候都会有新的发现。如小学六年级的《我最好的老师》一文,第一次在教学本文时,完全从教师的角度来研究教学,但再次上到本文的时候,则完全可以从学生对老师的感情角度结合实际来谈及本文。教无定法,只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问题,自然就能想出多种教学方法。②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没上课前,教师不清楚学生对所要教学的内容是否有认识,那么教师就需要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以利于课堂上更加充分地发挥其作用。如教学六年级《怀念母亲》一文,私下与学生交流,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父母及与自己的关系。有的学生父母离异了,就得尽可能地避免直入这种话题,以免刺伤学生的幼小心灵。课前备课中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让有限的课堂取得最大的效果。
2.课堂的互动与交流。课堂的互动交流是在课前交流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智慧组合在一起,整合学生身边的资源,为课堂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如在教学六年级《金色的脚印》一文,通过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了解到每一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趣事,这些趣事可以在课堂上成为学生交流的素材。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当中讲述自己的成长趣事。这样,使得学生更加敢于发言、乐于交流。分享学生间的成长乐趣,从中得到成长中需要呵护也需要自主的主旨。
3.课后交流。学生在课堂究竟掌握了多少?还需在课后的交流中得出结论。如在课后布置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复述、续写,或是谈谈自己在课堂上的感受学到了什么,等等,使学生通过课前、课堂、课后的不断交流,对所学知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消化。
参考文献:
[1]窦桂梅.玫瑰与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
[3]詹明道.名师课堂经典细节.江苏人民出版社.
[4]张文质.小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教实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王志专.师生互动对文科研究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研究.河北大学,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