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理念要求语文教师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地位。可以说有效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我对课外阅读的认识。
书籍是人类文化遗产得以为后世传承的工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而阅读又是人类获取知识、了解各种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初中教材所选的内容固然都是极具代表性的精品,但只停留在课本层面,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扩充学生的知识容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提倡通过各种途径开展课外阅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的阅读,开阔了视野,收集了信息,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
古今中外许多优秀作品能够跨越时空,具有永久的魅力。同时,也有许多的作品由于离当今社会太远,不能为现代人所接受,也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用时代的眼光来审视,选择符合时代特点、具有时代意识的课文,让学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题材、体裁、风格应多样,学生建构的知识体系也应是五彩缤纷的、包含多元文化的,这样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理解文化。
2.课外阅读,引入课堂。
初中学生特别是乡镇中学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学校资源和阅读视野的限制,大量、全面的课外阅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书阅读,我们应该把语文课堂真正变成文学阅读的天地,改变那种以教科书、教参和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依据新课程标准去寻找课外阅读的出路。
目前的初中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还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能适应考试,不会独立思考,缺乏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敢于独立思考。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要求教师用新的理念审视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设计,真正让学生自主互动,教师退居引导者的位置。
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之外,还应设立语文课外阅读课,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再照本宣科、“满堂灌”,而应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和学生共同探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将阅读从课堂自然地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这才是真正的阅读。
3.多阅读经典,用真善美的文字感化孩子。
朱自清强调:“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那么,现在的中学生喜欢读哪类书呢?答案是科幻、散文随笔、卡通漫画等题材的书籍。从兴趣出发,这本身无可厚非。但许多学生热衷于言情、校园小说等快餐文化类的书籍,以读五彩斑斓的图画类书籍代替对经典语言文字的咀嚼揣摩,将“快餐文化”和“读图时代”当做潮流与时髦,是当代中学生课外阅读倾向的偏差。
实施《新课标》以来,教材以“名著导读”的形式在每册书中加以正面的引导,但是名著阅读不应该停留在导读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阅读经典名著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结合推荐书目,确保学生阅读质量。
4.学生自选期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应该鼓励学生广泛涉猎,自由选择喜爱的期刊,在课堂之下,作业之余,饭后睡前,权当做一种消遣,这更是对紧张的学习生活的一种调剂。只准他们阅读跟课内有关的书籍,把他们的阅读范围局限死了,会让他们觉得阅读没有什么趣味,完全没有自由。而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作家写的书或自己喜欢的一本期刊,会让他们觉得阅读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同时也扩大了阅读的面,何乐而不为呢?
5.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人数可在4—6个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6.加强检查落实。
课外阅读的展开,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觉自愿阅读习惯的养成。叶圣陶先生特别强调学习语文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他在《略谈学习国文》一文中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始的时候,必须采取强化手段,以克服惰性。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后,这种阅读就会成为学生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目标与要求,比如:提出“每天课外读书30分钟”的口号,要求每天写出至少100字的读书笔记,并注明日期,以督促自己;检查方法有:每周一读书笔记上交检查一次,并进行讲评,奖勤罚懒,每天利用课前3分钟讲演进行检查,比如:话题可以是我正在读的一部好书,一篇好文章,一个好故事,一则好新闻,一句精短格言,一例精彩用词,或者一段读书心得,一篇评论文章等。采用多种形式,既可起到检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起到交流学习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