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误之一
第一个失误是1946年初,对形势是向战争还是向和平过渡的判断上。从时间上来讲也就是两三个月的样子。1月13日国共两党达成停战协定后,对形势估计太乐观了,对和平肯定过多。毛泽东对蒋介石是很警惕的,失误出在对美国的判断上。毛泽东在去重庆谈判前,一再说到,如果和蒋介石的和平谈判不能成功的话,美英苏可能出来干涉,干涉后还可能出现和平。毛泽东过去直接同美国打交道不多,况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美英和苏联总体上还是合作的,因此,毛泽东觉得以国际力量的压力,是可以制止蒋介石发动内战的。
表现在决策上的错误,一是部队复员多了些。1月,国共达成停战。2月25日,国共双方达成了双方军队整编方案。3月6日,毛泽东提出部队分两期复员,第一期复员1/3,第二期再复员1/3。当时我军共有130多万人,两期复员,就只剩下40多万了。因此,晋察冀区在解放战争时期不够得力。后来当形势已经变化了,毛泽东发出了好多作战指示,晋察冀转弯子慢了一些,野战军没有迅速恢复,所以打大同、集宁时,兵力不够用。
但话说回来,毛泽东在复员问题上还是留了一手的。同样在3月6日的指示里,他还讲到要很好地安排复员,把人员和武器放到农村里,以备形势万一变化。
失误之二
第二个失误就是内战爆发后,毛泽东从力争打胜仗以争取和平这个观点出发,布置了南线和北线作战,这是一个不太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作战计划。南线计划,我们通常叫做三军进击津浦路,即晋冀鲁豫、山东、华北3支部队在津浦路两侧作战,第一个阶段以山东野战军打徐州到蚌埠之间;晋冀鲁豫野战军打陇海路的开封到徐州段,华中野战军打蚌埠到浦口之间。这个计划是进攻性质的,他的目的在于争取大的胜利,迫使蒋介石接受和平。如果说,我们后来采取的是把敌人引到解放区来打的积极防御方针,那么1946年6、7月间毛泽东考虑的是主动打出去,是进攻方针。但那时我军的力量还不足以打到外线去,敌人很强大的。南线计划制定后,粟裕有个建议,他说,根据他手上的兵力,到淮南作战有困难。一是淮南情况不熟,二是那里太穷,大兵团无法活动。相反粟裕在苏中活动了8年,情况非常熟悉,打仗根本不用地图。群众条件很好,同时苏中很富。所以他建议华中野战军先在苏中打,第二步再转战淮南。毛泽东看到这个建议后,告诉陈毅,你们先停一停,我们再考虑考虑。
后来毛泽东说,我们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在政治上更主动,同时还可以看出敌人的弱点。后来逐步看到我们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很多,因此毛泽东对粟裕说,你们就在苏中打,苏中打了胜仗,对其他地区作战配合作用很大,其他计划先不考虑。到了这个时候,毛泽东看法已经变成哪里能打胜仗就在哪里打了。1946年7、8月份,苏中7战7捷,更使毛泽东认识到实行内线作战、积极防御更为有利,虽然要丢掉一些地方,但丢掉地方并不可怕,关键是消灭敌人。到10月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三个月总结》明确指出:过去3个月,已歼敌25个旅,今后要继续按照现在的办法打下去,歼灭敌人第2个25个旅,“我军必能夺取战略上的主动,由防御转入进攻。”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打运动战。运动战最能把人的灵活性、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高程度。运动战的目的就在于不拘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以消灭敌人为目的。蒋介石占领延安后很得意,毛泽东却说,那是蒋介石失败的开始。所以,南线计划的制定,是一时的失误,而南线计划的很快改变,却是符合毛泽东一贯的军事思想的。同时说明毛泽东善于从下面吸取合理的建议来修正自己的决策,这一点也是蒋介石所不及的。蒋介石是个很刚愎自用的人。
失误之三
第三个失误是1948年初毛泽东要粟裕率领3个纵队挺进江南。
1947年7月至9月,刘邓、陈谢、陈粟3路大军挺进中原到10月全面展开,把内线的敌人调到中原战场,使我军在山东、晋南、陕北等内线地区形势好转,并逐步转入反攻,收复了许多失地。毛泽东从这个经验里认为,如果把战场继续引向蒋管区,中原地区的局势可以改观。因为当三军在中原地区完全展开后,蒋介石把主要兵力又都集中到中原,中原出现了僵持局面。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毛泽东要求粟裕准备带领3个纵队渡江开辟新的战场。2个半月后,4月18日,粟裕经过慎重考虑,发了一个电报给中央,建议暂时还是留在中原地区打仗,利于消灭敌人。毛泽东接到电报后,要粟裕和陈毅来中央再研究一次。实际上,毛泽东也在研究原来的计划究竟行不行,不然他不会叫粟裕到中央来。5月初开了中央书记处会议,批准了粟裕的意见,放弃了原先下江南开辟新战场的计划。
把蒋军吸引到中原地区以改善内线战场的形势,这是条好计策。但想让粟裕南下深入蒋管区以吸引敌军一部分主力随之南行的计划就不同了。第一,江南多水网地区和山区,活动起来不像在中原地区那么容易;第二,中原地区已经由我军经营了几个月,逐渐具备了打大仗的条件,江南则没有;第三,中原作战可以依托后方的支援,江南则远离后方,需要有一个很长的发动群众、经营地方的过程;第四,原来中原战场蒋军的有些精锐部队到江南后因受装备限制,发挥不了作用,因此不一定会跟着到江南。所以,毛泽东的决策是不完全符合当时南线战场的实际的。当然,不能说粟裕带了3个纵队南下后一定会出现如何如何不利的局面,因为历史是不能凭想象假设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整个战局不会有后来那样的顺利发展,有没有豫东、济南、淮海战役都很难说。
这个失误及时纠正,并没有造成损失,只是决策过程中一度出现的偏差。在战略决策上,毛泽东总的来说是正确的,当他做出决策之后,还时刻注意前方的变化,时刻倾听下面的意见,逐步修正自己的决策使之更完善。我想这是比作出一个正确的决策更重要的,也是他很少失误、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自《说不尽的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