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无名——苏静将军传奇

2012-12-31 00:00:00叶晖南
领导文萃 2012年9期


   苏静,开国中将。一生传奇,但知道他的人却不是特别多。著名作家张正隆在他的大作《枪杆子——1949》一书中评价苏静时说得贴切:名将无名。
  
  长征中走路最多的人
   1934年5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苏静调到红一军团司令部作战科当科员,不久又调到军团侦察科任参谋,其职责是负责绘制军团的行军路线图和誊稿、刻蜡版、油印等工作。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走上了漫漫长征之路。苏静所在的红一军团一路成为全军的开路先锋,而苏静则是先锋中的先锋。由于侦察参谋的职务所在,苏静在长征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整个军团探路。部队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别人都住下休息了,他却不能歇息,要马上出发,带上几名侦察员,朝军团首长定下的下一站,沿路侦察。这项任务不仅艰辛,而且危险。漫漫长征路,大部分时间是行走在高山大川中,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到处潜伏着毒蛇猛兽,沿途还可能有土匪民团的袭击骚扰。侦察回来,要立即把行军路线上的地形地貌、道路桥梁画在图上。他在红军中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人又极为细致认真,画出来的图清晰、规范,军团首长林彪、聂荣臻等对他的工作向来感到满意和放心,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聂荣臻在回忆录中就说过这样的话: “红军过草地,苏静同志在前面开路是有功的。”在长征中,他一共绘制了几百张行军路线图。别人走了一遍的长征路,他要先侦察走个来回,再跟着走一趟,走的距离是别人的三倍。
  对友军的真诚与反算计
   由于苏静在侦察工作上干得相当出色,1937年1月他升任侦察科科长。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下旬,八路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打击日军。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国共两党重新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如何对待友军,是一件政策性和策略性都很强的事情。
   1938年2月,日军进攻晋西南。八路军一一五师分兵一部阻截敌人,以保卫黄河河防。3月2日,林彪率部向敌后运动,进行到隰县以北千家庄附近时,突然传来一声枪响,林彪中弹落马。此时,苏静带着侦察排就跟在林彪的身后,见发生意外,赶紧把林彪扶到路边的沟坎下隐蔽,同时命令警卫员立即到后续部队处找医生。
   堂堂八路军的师长在国民党阎锡山的防区内被击伤,非同小可。第二天,师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安排林彪去后方后,立刻把苏静找来,要他到国民党防区去调查此事。国共双方过去打了十年内战,彼此之间都存戒心,搞得不好,一点火花就可能点燃一场大火。苏静去了阎锡山的防区,对整个枪击事件作了细致的调查,并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是一次误伤事件,从而避免了误会。
   枪击事件过去没几天,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二战区的国民党军总司令部无线电密码被日军破译,国民党军却一无所知。一天,卫立煌带着他的司令部刚刚到达大宁,日军就偷偷地围了上来。这一情况被八路军一一五师侦知,罗荣桓和代理师长陈光当即命令苏静带一个营去掩护卫立煌。苏静骑上马一口气追赶了5公里路,才把卫立煌追上,向他通报了敌情。卫立煌还没来得及转移,日军就已经在第二天发起了围攻。当时卫立煌身边没有多少部队,全靠八路军一个营的兵力拼死抵挡。
  一个苏静等于十万兵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共双方随即为争夺东北展开了激烈的较量。11月中旬,苏af3688391d9c905c4ebe516f86f10a91静跟随罗荣桓到达沈阳,在刚刚组建的东北人民自治军中担任司令部情报处处长。
   初到东北,局面相当混乱,说起来出关的部队多达十几万,但各部队都是从各自的根据地出发,彼此之间没有电台进行联络,就连林彪带领的“前总”也不知道自己的部队在哪里。一开始仗打得很被动,林彪到处找不到自己的队伍。此时情报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身为情报处处长的苏静,这段时间全力以赴地工作着。在他的精心组织下,一张卓有成效的情报网渐渐地编织起来,为摆脱被动局面作出了贡献。
   1946年2月中旬,国民党军八十九师的一个加强团进犯至法库县的秀水河子一线。这一情况当即被情报处侦知,苏静及时把这一情况上报民主联军(此时东北人民自治军已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前总”。“前总”根据这一情报,命令附近的民主联军各部迅速合围。激战两日,全歼来犯之敌并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取得了我军出关以来第一场较大的胜仗。此后,又以准确、及时的情报保障了大洼战斗的胜利。几次成功的情报保障下来,林彪很满意,曾对身边的人说:“一个苏静等于十万兵。”
  这也许是对名将无名最明了的注解。
  “文革”中的大智慧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陷入混乱,为稳定局面,中央决定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实行军管。1967年4月,由周恩来提名,总参党委决定,派苏静到铁道部担任军管会主任。军队的同志刚到地方,情况不熟悉,心中没有底。面对巨大的压力,有人提醒苏静,战争年代既然和林副统帅非常熟悉,何不以老部下的名义去摸摸底?苏静心中有一定之规,一直没有去。
  处理同老首长林彪的关系需要一种大智慧。1971年5月,林彪办公室通知苏静,要他和冶金部、七机部的领导一起去毛家湾林彪的家汇报“支左”工作。苏静汇报完,临走之前,林彪突然向他问起他的大儿子现在在哪里。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就认识苏静的大儿子苏晓前。苏静回答:“在济南军区当兵。”林说:“大学毕业去当兵太可惜了。”苏静答:“年轻人当兵锻炼一下好。”一问一答间,没有半点借机攀附副统帅的意思。在总参工作期间,他的家离林彪的住所很近,却从来没有因为私事上过林家的门。
   “九一三”事件后,大批曾经在林彪手下工作的人受到审查,苏静也受到冲击。在群众批斗大会上,有人要他交代同林的关系,他坦承,战争年代自己同林彪的关系非常密切。由于行得正,走得直,中央专案组也抓不到苏静的任何把柄。当他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后,专案组副组长纪登奎告诉他,中央原定要抓93人,结果只抓了92人!苏静再次躲过一劫,就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因私找过林彪。他的真实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认为领导工作忙,不该打扰。朴实的思想里面藏着大智慧。
   1973年,韩先楚调任兰州军区司令员,他指名要苏静和他搭档,出任军区政委。苏静也很想回到部队,但周恩来坚决不放。韩两次打电话向周恩来要人,周恩来说,谁都可以调,就是苏静不能调。李先念也多次挽留苏静。直到1978年,苏静才如愿以偿地回到了军队,也就是在这一年,他以大军区正职的待遇离休了。
  (摘自《党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