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生活化之我见

2012-12-31 00:00:00刘琴芳
考试周刊 2012年33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只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的大殿堂,为学生设定现实的生活情境,汲取学生的切身的生活体验,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生活,语文教学才能成为活水之源;否则,脱离了生活,就语文而语文,语文教学仍将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樊篱,永远都不会有一个敞亮的明天。下面以《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为例谈谈我的生活化课堂教学。
  一、注重积累,让学生有丰富的语言生活。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在教学中老师们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手段、措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美文、名言、警句……目的在于用书面语言丰富我们的生活。如我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课件出示词语:家境贫寒、博览群书、鸿篇巨制、化为乌有、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年老体弱、奋笔疾书,根据词语完整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抓住课文词汇丰富这一特点,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并选择其中的几个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看似简单的练说设计,既关注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又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中学以致用,在“润物细无声”的训练中掌握了基本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二、自主沟通,让学生“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在品读体会谈迁编写《国榷》被盗后谈迁的悲痛及不屈不挠的精神时,我动情地引导:“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谈迁的热泪里流淌的是什么?然后出示:“二十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只有两行热泪不停地流淌。面对这致命的打击,这位50多岁的老人还能站起来吗?”只有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的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智者,做生活的主人。
  三、文本对话,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宣泄。
  1.与文本进行无声的对话与有声的交流
  在品读体会谈迁重写《国榷》的艰难和持之以恒的意志时,引导:“新的《国榷》又是怎样诞生的呢?请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句,结合具体数字,再读课文第3自然段,注意前后联系,展开想象,看看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摒弃了繁琐的分析,巧妙地针对教材的特点,借助带有数字的词句品读感悟,前后联系思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无声的对话与有声的交流,凸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样的阅读新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中,针对文本特点,引导学生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数字和第三自然段中的四字词语,前后联系思考,从而体会谈迁编写《国榷》的不易。
  2.创设的情境入情入境
  出示:“又经过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同学们,同样是500多万字,第一次用了20多年,这一次仅用了几年的时间,第一次编写是50多岁,这次是近60岁了。”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呈现在脑海中,展开想象体会。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情景是无法得到再现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第二自然段中,我辅以与课文相适应的情感进行渲染,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在热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其内心的伤和痛,从而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感受。第三自然段中,有效地捕捉了文本的留白,在示范描述的引领下,放飞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丰富文章的内容,去感悟主人公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整块的教学也让学生初步掌握了“前后联系思考,展开想象体会”的阅读方法。
  总之,语文学习的渠道是广泛的,语文学习的空间是广阔的,依托教材,用好教材,但不拘泥于文本,作业的设计体现开放化的大语文教学观,有利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它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能优化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这就是“语文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