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不买苏- 35BM战机

2012-12-31 00:00:00朱江明
南方人物周刊 2012年10期


  近日,国防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否认与俄罗斯达成就苏-35BM多用途战斗机的采购协议。
  为何俄罗斯的这款战机受到军迷们的高度关注?
  且从中俄两国的军事贸易历史说起。从1990年开始,中国将武器装备引进的方向直接指向前苏联。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非常大方地表示,可以提供除了战略武器之外的任何一种现役装备。为了换取宝贵的资金,俄罗斯出口的武器装备甚至高于俄军装备的水平。当时,中国空军面临主力装备的更新换代压力,因此派出以刘华清上将为代表的军事考察团前往前苏联地区考察。中国国防部希望采购米格-29型战斗机。可惜现场却出现了意外,进行空中飞行表演的米格战机居然意外坠毁,中国代表团因此对该机型产生了非常负面的看法。
  当然,这种负面看法并不是影响米格-29战机销售的唯一问题。米格-29战机最致命的缺陷是航程太短,作战半径不足400公里。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这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这意味着,中国需要部署大量的米格-29战机才能完成其他航程较大战机的任务。更糟糕的是,当时中国并不具备空中加油能力。也就是说,米格-29的作战半径几乎是不可能延伸的。因此,中国代表团将采购目标完全集中于苏霍伊设计局生产的苏-27战机和作为拦截机使用的米格-31战机。
  后来坊间一直谣传,中国空军曾经采购了30架米格-31战机。这种说法并非毫无根据。当时,中国非常钟情于米格-25高超音速战机。因为空军方面认为,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飞行高度可以有效地拦截入侵中国领空的敌机。歼-8战机就是为了这一目的而存在的。米格-31战机是米格25的发展型号。虽然它的速度略有降低,但是换装了更为先进的被动相控阵雷达,而且作战半径也有所增加。对于当时仅仅把空军定位于国土防空的中国空军而言,这种拦截机更为实用。最终这个采购并未完成,毕竟米格-31是一种非常昂贵而且性能单一的战机。除了进行快速抢位的空中拦截作战之外,这种笨重的战机根本不具备和任何现代战机进行缠斗的能力,也无法进行对地攻击。花费宝贵的外汇购买这种性价比极低的武器是不可能获得批准的。
  最终苏-27战机被中国空军所接受,成为中国引进新一代战机的代表。熟悉军事的读者应该知道,苏-27战机的衍生型号非常复杂,包括苏-27、苏-30MK、苏-30MKK、苏-35、苏-32、苏-34、苏37等等共计几十个型号的变种。这种眼花缭乱的改型现象,仅仅存在于俄罗斯的军事贸易体系之中,与其军贸早期的混乱状态有关。
  苏联解体伊始,为了勉强维持生计,前苏联的各大军工厂几乎都在努力向外推销各种武器。而苏式战机同时有若干企业在推销,包括苏-27的生产厂商、苏霍伊设计局和前苏联军队的出口公司。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各自出售所谓的新型苏式战机。这种行为最终受到遏制——俄罗斯成立了专门的武器出口部门,统筹管理一切和武器出口相关的业务。任何国家要想购买俄罗斯的武器装备都必须经过统一的审核,只能和一个单位进行业务谈判。这就意味着苏式战机的混乱命名结束了。
  从科学的分类方法来看,苏式战机实际上可以划为这么几个类别:最基础的苏-27自然不必多言,其他还有苏-30MKI系和苏-30mkk系。虽然这两个型号看起来差不多,但无论是发展路径还是战术定位都大相径庭。MKI是印度装备的新型战机。该机甚至可以认为是苏-35BM(也曾经被命名为苏-37)的苏式战机终极改版。它装备了无源相控阵雷达和矢量推力发动机。而MKK战机则功能相对朴实,为中国海空军所装备。当时,俄罗斯并非没有推销MKI型战机给中国,只是被中国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来,无源相控阵雷达并不是未来发展方向,而矢量推力发动机增加的机动性并不足以形成绝对的优势。这两个装备增加的成本却非常高。也就是说,这是一款性价比不高的战机。虽然MKK型性能相对较差,但是价格非常合适,而且具备了基本的多用途功能,已经足以应付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海空方面威胁。
  在采购武器方面,中国一直非常理性。从这二十多年和苏霍伊战机打交道的经验就可以看出,中国非常清楚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并且总是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去选择自己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