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对“世界瓷都”景德镇的期待,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对“千年古镇”景德镇的想像。千年不断的窑火不仅铸就了享誉世界的瓷都品牌,更使景德镇这个面积并不大的小城镇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以陶瓷文化为主业特色的王牌旅游城市。
“十一五”以来,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推进着景德镇市迈向社会公平、共同富裕的坚实脚步,小城里阳光普照,爱意浓浓。
而这一切得益于一个思路、一个工程,那就是让广大贫困百姓脱贫致富的扶贫开发工程。以扶贫开发为突破口,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更加关注民生,追求社会公平,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景正在逐步实现:
2010年底,按照原来确定的人均1196元/年贫困标准测算,全市贫困人口已经降至2万余人;
省定贫困村群众收入由2001年的人均1200元/年增至2010年的人均3120元/年,增速高于全市农民收入增长水平;
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景德镇市委书记邓保生称,要通过推进扶贫开发,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贫困地区发展差距,进而实现景德镇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个个新思路,一条条新途径,让山水亮彩,让乡村增颜,让百姓开颜,千年瓷都景德镇正因为扶贫开发而显得青春永驻。
确定目标是基础
在邓保生看来,建设繁荣和谐魅力瓷都,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贫困地区。没有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全面小康和富裕;没有贫困地区的和谐稳定,就没有全市的和谐稳定。
从着力打好连片特困地区和贫困村扶贫攻坚战到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一个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规划在景德镇次第出台并付诸实践,切切实实地让贫困老百姓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景德镇市在十二个省定扶贫重点村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80余万元;各扶贫村投入资金近二千万元,共修建乡村公路365公里,大小桥梁(洞)104座,解决了46000余人的行路难;修建饮水工程36处,解决了2万人的引水困难,扶助铺设电缆线400米、修建电视及通讯机站38座,解决了群众看电视、通电话、打手机难。新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2400M2,解决了4000名群众无场所学习活动的问题;新修大小水堰等水利设施230处,增加灌溉面积12000余亩。在实施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中,该市还着重抓好沼气建设及“三清三改”,大力改善人居环境,使重点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的精神状态有着明显的改观。
过去许多贫困村水患频繁,环境脏乱差的景象不复再了,整洁的楼房,清澈的河水,成荫的绿树,平坦的村道,让许多村民为之骄傲。
乐平市洪岩镇吴家分场是一个村场合一的单位,辖11个自然村组。自2009年以来,该村移民后期扶持已硬化水泥路面1200米,建造水渠1800米,2011年修建绿化休闲广场一处,维修水渠一座……通过扶持,移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走上了宽敞的水泥路,晚上出门有路灯,休闲健身有环境,大家都称赞:国家政策好,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景德镇市扶贫和移民办主任芦继云还介绍,该市已经确定了乐平东南部片区、浮梁北部片区、昌江西南片区16个乡镇的113个市级贫困村为连片特困地区。对于这113个贫困村,市财政将每村每年投入3万元,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改善,并连续扶持5年。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生产条件有大改变、生活条件有大改善、社会事业有大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有大提高、生态环境有大改观”的目标。使这些贫困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亮点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和谐秀美新农村”建设已在景德镇市破题,景德镇市委、市政府为广大农民描绘出一幅全新的新乡村文明美好蓝图,给万千农户带来了一种共同参与、创造、享受的“乡村版”幸福生活。
完善“造血”是保证
芦继云称,扶贫开发让景德镇改变的不仅是面貌,更重要的是内核。扶贫不仅仅是增加群众收入的问题,而要更加着眼于提高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使扶贫开发真正实现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脑瓜子灵了,钱袋子才能更鼓。”近年来,景德镇拓宽扶贫思路,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其目的就是更加有力地保障贫困人口的发展权,汇集力量拔掉“穷根”。
景德镇市扶贫办副主任朱智军介绍,市扶贫办自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以来就安排了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由一把手亲自抓,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又组织各县(市、区)开展了对重点村劳动力的调查摸底,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了解贫困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与此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工作思路。
经过努力,景德镇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贫穷不再是命中注定,一股“比着干”的风气扑面而来,压过了“等靠要”的观念。
各地坚持“突出特色,按需施训”的原则,开展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据统计,自开展“雨露计划”以来共培训贫困学员2200人,实现转移1200人。根据反馈所得信息显示,经培训的贫困学员就业情况较为稳定,收入水平较未经培训的人员普遍大幅度提高。
同时,各级、各部门把扶贫开发与当前正在开展的下派村支部第一书记、干部进村入户、单位包乡扶村等工作结合起来,努力促进贫困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突出理念开发、智力开发、资源开发、项目开发,坚持搬迁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结对扶贫、教育扶贫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
芦继云说,扶贫开发增强了贫困地区百姓对时代留有的信心与好感。与之为伍,共浴风雨,这是所有扶贫人踏实肯干的重要依据,也是幸福感的来源之一。
安居乐业是根本
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将移民扶贫搬迁工作扩展到享受西部政策延伸县。景德镇市的乐平为享受西部政策延伸县,乐平市扶贫和移民办主任李文忠介绍,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摸底基础上,乐平市“十一五”期间共投入搬迁资金159.95万元;安置移民457人。按照移民扶贫“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总体目标,始终坚持整体搬迁基本原则不动摇,科学筹划,精心组织,目前,移民整体搬迁初见成效,搬迁对象的生产生活状况已经步入正轨。
鸽子山村位于乐平市镇桥镇吊钟村委会,村民原居住在万山岭脚下,属深山区移民村。由于居住地势高,并经常性缺水,遭受干旱影响,日常生活用水都十分困难,稍遇干旱年,该村村民要到几里路外的邻村洗衣取水,生活条件艰苦、生存环境恶劣,特别是饮用水质量差,导致中年人发病率高,因居住地缺乏生存条件,该村村民搬迁意愿十分强烈。2009年该村通过实施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将全村56户246人搬迁到206国道边的鸽子山村,确保了一次性安置到位。
2011年,该村列入省扶贫移民集中安置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0万元。按照“以门前户后绿起来、美起来、亮起来”的原则,绿化草坪面积6000平方米、种植苗木500株、铺设行人道2142平方米,同时安装了太阳能路灯25盏,修建了6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并且配备了健身器材。建成后的鸽子山村面貌焕然一新,搬迁后的村民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
“变迁后的生活超乎想象。”耄耋之年的移民感慨万分,“如果你们能够穿越时光去看看,就能切身体会到我所言不虚。”
住上了好的房子,村民们又纷纷开始忙活发展产业。“一村多品”在景德镇已成为特色。以蔬菜基地,江南菜乡为依托,乐平开展蔬菜种植,生猪养殖,特种养殖。浮梁以茶叶和果树栽培,菌菇养殖为主导,注入资金增加经济活力。昌江发挥城郊地域优势,带动贫困地区发展。
乐平市新岭阳村以种植水稻为主,实行机械化生产,成立了“长粮粮食专业合作社”,年纯收入30多万元。村民李志武等十余户兴建了养猪养鸡场,成为带动全村致富的养殖示范户,为村民寻找了新的致富门路。
一个个和谐秀美新农村靓丽转身,展现新姿;一幅幅城乡统筹图景徐徐展开,激荡人心。注重人与社会和谐共生,景德镇市把城市历史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处处凸显“瓷”性。
按照2011年国家新一轮的扶贫标准,景德镇市贫困人口新增到10.19万人,新增贫困发生率达10.2%。根据全省的统一部署和景德镇实际,该市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到2018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邓保生称,要改变贫困现状,还需依靠的是扶贫方略务实科学、基本稳定,以及“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和毅力。
让希望点燃希望。我们期盼体现时代特征、富有景德镇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责任编辑: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