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阅读省委党史办编撰的《党魂如虹》一书时,看到毛主席1945年有两段话对今天极具现实意义,特记述如下。
1945年7月1日,中国民盟常委黄炎培等民主人士访问延安,4日下午,黄炎培和毛主席有一段著名的“窑洞对”。
黄炎培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不说,眼见真可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都没有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力。
“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好转了,神情也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史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弥补。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地了解了,就是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条周期率的支配……”
毛主席答道:“任之先生(黄炎培字任之),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很兴奋,他从心坎里感怀:中共诸君,中国的前途在你们身上!
今天重新审视这段“窑洞对”,很有感慨。
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确实给我们民族带来了光辉的前途和希望,而且这个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共产党还将继续是这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其次是人民要监督政府,而政府要“人人起来负责”,这不容易,但又必须如此,否则就会“人亡政息”;其三,这个民主的新路,绝不是今天一些别有用心者以人权为幌子叫嚷的所谓大民主,更不是西方亡我之心不死者叫嚣的民主,而是共产党有优良传统的民主集中制的民主,是国家民族人民大众利益为基本前提的民主。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感慨。
毛主席的另一段话,是说给儿子毛岸英的。
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好长时间都延续着在苏联养成的习惯,用手势表达个人意见,说话随便,不大讲方式方法,还爱穿在苏联时的服装,显出明显的与众不同。于是毛主席就认真地说:“你现在回国了,不是在苏联,要按东方人的传统习惯行事,做事一定要文静,要规规矩矩地和别人说话。”他要求毛岸英,“你在苏联大学毕业了,可学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没有上过中国的劳动大学,到农村去,拜农民为师,在这个大学里,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毛岸英从劳动的农村回到延安,毛主席看着他手上的血泡,不是心疼,而是满意,还有更高的要求,“农民手上有老茧,你手上却有血泡,说明你还没学好,等手上老茧厚了,才能说你在‘劳动大学’毕业了。”
后来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毛主席和老朋友周世钊在交谈时说,“当然你说如果我不派他去朝鲜战场上,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也是不错的,但是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是谁,疼爱儿子的心都是一样。如果我不派自己的儿子去,而别人又人人都像我一样,自己有儿子也不派他去上战场,先派别人的儿子去上前线打仗,这还算什么领导人呢?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岸英是个年轻人,他从苏联回国去农村锻炼过,这是很不够的,一个人最好的成长环境就是艰苦!在战斗中成长要比任何其他环境来得更严更快。基于这些原因,我就派他去朝鲜了。”
人心都是肉长的,疼爱归疼爱,打起仗来首先就把自己儿子派上战场,这在毛主席看来很正常,毫无特权意识。而我们今天的许多领导人们,都能做到吗?有些人大概是反其道而行之,有危险不上,有好处大上。
毛主席觉得“一个人最好的成长环境就是艰苦”,这不仅是毛主席,包括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这种思想,所以才有后来那个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事情,这显然是这一代人的长治久安的战略思考,而绝非权宜之计。
国是这样,家也是这样,伟人的这种思维,百姓自会效仿,谁都不想让祖宗家业在儿女这一辈早早就给断送了。反之,“谁不疼爱自己的儿子”,骄生惯养,骄奢淫逸,就必然会应了“富不过三代,官不过五代”的古训的。
那我们今天该怎样看待儿女?!怎样才算真正是为了儿女,更为了儿女的明天!?
毛主席的“窑洞对”和要儿子下农村上前线,特别是他说的那些话,今天似乎格外引起我们感慨感叹,我们似乎也格外需要冷静思考冷静面对,因为现实的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而今天的现实又是未来的基础。
一个家庭一个民族,都不能不重视明天。
而毛主席这两段话,恰恰都关乎我们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