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因此在选择校企合作模式时,要加以区别对待,不可采取与其他专业一刀切的合作模式。因此,艺术设计专业在选择校企合作模式时,要充分重视专业与行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寻找一套适合艺术专业发展壮大的合作方式,最终建立“产出型”设计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校企合作
一、艺术设计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困境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存在十分明显的区别,培养掌握熟练使用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主要目标,因此,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等方面要给予高度重视。由于专业特殊性的限制,其他专业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难以直接移植到艺术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上。
从就业特点和岗位实际情况来看,设计专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与其他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有所不同,设计企业员工规模相对偏少,一般中型公司员工人数不超过二十人,这还包括了人事后勤等非设计岗位工作人员,单纯的设计人员岗位往往更少。因此,设计行业由于岗位职数的限制,很难像其他行业一样为大量实习生提供实习岗位,调查显示,一般设计公司最多能提供不超过3个实习岗位。因此,要同时解决校内学生的实习工作,学校需要为数众多的设计公司的协助。按每届二百毕业生人数计算,每家设计公司接纳3名实习生,则需要联系60-70家设计公司,无疑会大大挤占学校有限的人力和物力,严重影响学校工作的整体效率,而且后续的管理工作同样需要学校投入巨大的资源进行跟进管理。综上所述,许多高职院校在解决设计专业的实习问题时,都倾向于采用鼓励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的政策,学院扮演牵线搭桥的角色。这种工作方式,显然难以有效管理和跟踪每位实习生的实习表现。
二、学校的教育模式与公司的运作模式的冲突
学校建立校外实习中心和基地,以解决众多学生的实习问题,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会遇到相比其他专业更多的问题,产生这类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当前教育模式与企业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对于企业而言,追求经济收益永远是首位目标,实习生只有在可能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被提供实习岗位,几乎没有公司在没有任何经济回报的情况义务培养实习生,由于学校和企业具有不同的目标定位,前者主要目标是培养社会人才,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而追求经济利益则是后者的唯一经营目标。二者目标迥异是造成学校与企业难以实现成功合作的主要障碍。只有在确保盈利的情况下,学校与设计企业才能够实现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的目标。一方面,学校必须依赖设计公司的资源才可完成实习培养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不需学校的任何帮助就可经营获利,所以校企合作双方具有不对等的地位,使得这种合作关系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设计公司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因此,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要以社会行业变化为动态目标,设计公司主导了设计行业的变化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主体,设计公司的经营行为遵守市场经济规则,与教育规律无关。在编制人才培养计划时,高职院校需根据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将课程教学对应到具体的岗位素质要求,是十分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在普通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也有机会参与实践项目,但同公司的经营行为相比,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桎梏。由于定位上存在差别,学校与公司的运行模式各不相同,在开展校企合作时,学校不可能去迎合公司,而是需要公司配合学校发展目标做出调整。
比较学校和公司两种模式,可以发现校企合作中学校始终是处于不利地位,这是由二者之间的属性所决定,因此学校要积极迎合公司变化,灵活办学,要极力改变以往希望通过一小段实习时间达到与工作岗位对接的做法,实现教学与公司运行每个环节的无缝对接,才是真正解决学生实习难题的有效方法。
三、几种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1、引进设计公司的实际项目到课堂。当前,采取在课堂引入设计公司项目的方式,是开展校企合作的主要手段。学校按照项目要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实习计划与公司项目流程保持一致,使得学生可以采取自由结伴的方式完成设计,老师主要负责与公司沟通和辅导学生,公司业务负责人定期到学校进行项目沟通,同时参与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和制定培养方案。
2、建立设计工作室制度。设计工作室拥有设计公司的软硬件环境,其功能作用介于学校与公司之间。同时,它在管理和运行上与设计公司有诸多相似点。设计工作室在开展正常经营活动的同时,还可为学生提供较多的项目实习机会。
3、引进设计公司的设计室。低投入高产出是设计室的首要运作目标,它在成本控制方面与公司也大致相同。如果学校为设计公司提供设计室办公场地,既可以节约公司租金,也可以利用学生劳动力低廉的特点降低成本,而校方可以通过提供场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机会。
4、合作办学。遵循教育规律是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条件,要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课程顺序和学时。教育规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设计公司能够更深入地渗透至学校的教学活动之中,将会更有利于学校培养出适合社会行业需要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