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被称为“消遣第一的娱乐手段”,伴随着电视传播娱乐本位的回归,过度娱乐化的现象也随之日益增多。电视传播的过度娱乐化,指在电视传播的过程中,节目、剧集、主持人等要素的选择和安排纯粹围绕对受众造成感官刺激的目的而展开,忽略了娱乐应使人获得健康的感性愉悦的真正目的。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直接而全面地剖析和批判了电视传媒所主导的文化,因此本文试图借助《娱乐至死》中的观点来分析目前以造假节目为代表的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现状。
关键词:电视节目;造假;过度娱乐
一、 引言
在《娱乐至死》一书中,作者尼尔·波兹曼探讨的是从印刷媒介到电视媒介的人类群体智力危机,是对电子媒介飞速发展的批判。虽然波兹曼的论调较为悲观,即传统的以理性阅读为基础的文化即将演变成一种以娱乐为核心的基于电子媒介的“不良”文化,但他的一些忧虑和预见性的假设在今天看来,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概括和写照当下中国的一些电视节目。
二、电视节目造假
造假电视节目近几年在中国荧屏层出不穷。各种电视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不惜造假炒作以吸引观众眼球。比如节目组故意找来一些有争议性的人物,在电视上展开骂战,甚至互相攻击。最近,在某卫视的一档鉴宝类节目中,一位女嘉宾拿出号称是干爹送的价值不菲的翡翠,结果经鉴定是玻璃做的赝品。节目播出后视频在网上疯传,该女又通过微博澄清自己是“托儿”,表示节目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演戏,所谓干爹、翡翠等都是节目组所设计。无独有偶,今年以来职场类节目风起云涌,但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非你莫属》中的“海归女”因与主持人的“舌战”一夜成名;另一档职场节目《步步为赢》仅播出4期,应聘选手就出现了“黄秋生师妹”、“公益王子”等作秀头衔。波兹曼曾经的担忧似乎正在成为现实,我们最终会毁于我们热爱的无穷无尽的娱乐吗?
1. 受众的娱乐化倾向
波兹曼由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发展出 “媒介即隐喻”论题。他认为媒介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来定义现实世界。其中媒体的形式极为重要,因为特定的形式会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最终会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
在娱乐至上的社会文化影响下,不少人自身的判断力越来越弱,进而成为被动的文化消费群体。“电视造假”正好顺应了这些受众这种不甘于常规,寻求感官刺激的心理,利用了受众对“恶搞”和“庸俗化”的青睐来吸引眼球,博得“更高”的收视率。波兹曼指出,媒介的形式决定了媒介的内容,任何一种媒介技术都不是中立的,而是有自己内在的偏向,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当下人们对娱乐现象的追求,正是传媒的发达推动大众文化发展的结果。
2. 商业利益的驱动
现在电视的运作模式,都以盈利为终极目的。而广告的价位则是以收视率来衡量,收视率又取决于观众的喜欢和关注程度。这样一来便成了观众决定电视台的盈利,怎样聚拢大量的观众,提高收视率就成了电视制作人的首要问题。而电视本身的一种娱乐倾向和人们对电视娱乐态度又决定了电视内容必须要有足够的娱乐性才能吸引大众眼球。收视率作为一个量化标准,间接与电视台的收益挂钩。因此各大电视台使出浑身解数,赢得更多观众,获取高收视率,以带动经济效益的提高。电视台之间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甚至频频出现收视率数据造假事件。
“电视需要的是掌声,而不是反思”,波兹曼写道“思考无法在电视上得到很好的表现,这一点电视导演们很久以前就发现了。即使是最激烈的辩论类节目,表演者在节目中观点碰撞,思想的火花激情四射,他们也仅仅是在表演,他们希望看到的是观众的掌声,和收视率。”
三、电视过度娱乐化的危害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曾说,人类在完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使命之后,尚有剩余的精力存在,这种剩余精力的释放,主要是娱乐。应该看到,对人类精神世界造成威胁的并非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