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文化力量 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2012-12-31 00:00:00雷冀春
群文天地 2012年15期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就当前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文化;意义;作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于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重温党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的选择。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邓小平同志谆谆告诫我们说“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几代新中国领导人讲话,说明我们党从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那天起,就始终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自觉承担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
  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
  文化,宽泛一点的定义,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链条,是由文化精神的规则、秩序特别是信仰构成的。精神是文化的理性结晶。中国文化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多元一体,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形成的,是命定的要连在一起共同在华夏圣土上生根成长的。例如,岭南文化是湖湘文化的延伸,湖湘文化是岭南文化的基础。同样,黄河流域的文化有长江文化为伴,才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整体。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脉。
  思想文化的变化既是国家整体发展进步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未来发展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家园扩大。三十年来,围绕国家发展问题,党领导人们不断地解放思想,探索实践,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折,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如党的十七大所指出的,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谈及中国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时,人们往往注重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容易忽视另一个伟大的变化,即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变化。其实,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最伟大、最深刻的变化,不是雨后春笋般出现的高楼大厦,不是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不是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也不是统计表上那些惊人的数字,而是中国人内心世界的变化,是中华民族对自身、对世界看法的变化。中华民族思想、观念、情感、愿望、思维方式的变化,即人民精神家园的变化,才是最深刻、最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变化。
  人民的精神家园,应该去芜存菁;传统犹如血脉,应该吐故纳新,但不可以割断。党的十七大在论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时,强调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切中要害,振聋发聩。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文化发展的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坚持不懈地推进文化建设,有力推动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是在非常规的急迫的情况下在颠簸中走过来的。“五四”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先驱。当时一大批知识精英站出来,大胆批判挑战自己的文化传统。陈独秀、胡适、鲁迅以《新青年》为园地,以北大为基地的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的地开展起来。他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礼教的批评,是彻底而不留情面的。陈独秀讲,你如果认为欧化是对的,那么中国这一套就是错的。胡适甚至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主张。这些显然矫枉过正,是有害于优秀的文化传统的。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承续民族传统、秉承开放包容,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要始终坚守民族文化立场,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终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作者简介:雷冀春(1958.12-),男,陕西人,经济师,大专,青海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