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在中国文艺中的地位

2012-12-31 00:00:00郑小阳
群文天地 2012年15期


  一、秧歌的历史
  在我国东北、西北、山东等很多地区民间很早就有秧歌这种群众性的娱乐形式,它以简洁、欢快、参与性强的特点在城市、乡村受到广泛欢迎,并逐步演变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秧歌舞起源于农业劳动,人们在田间辛苦插秧、耕耘,耘田的劳动,以敲锣打鼓,用来助兴,其实早在宋代就有农事中唱秧歌的记载,甚至在西周开始也有对个别地区类似秧歌形式的记载,后来人们不断丰富发展,将农民们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歌舞形式都统称为秧歌。也有关于秧歌最早起源于祭神的说法,农民通过秧歌舞来祈求人丁平安、五谷丰登。现在广义的秧歌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唱歌;二是舞蹈;三是小戏。然而我们平常所指的秧歌主要还是狭义上的秧歌舞。秧歌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唱腔和舞姿,又因各地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广大群众的感觉,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如东北秧歌生动活泼、幽默俏丽,西北秧歌健壮明朗、自由奔放,山东秧歌豪迈粗犷、舒展大度等等。各地秧歌又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逐步发展、日趋成熟,一直延续到当前的繁盛。甚至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流传着“没有秧歌不叫年”的习俗,每年进了腊月,村村乡乡便开始招呼人轰轰烈烈地排练秧歌,尤其在东北由于冬季“歇农”,不仅是正月,一直到四月农忙前,各地的山会、庙会仍有秧歌演出,成为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形式。
  二、秧歌的主要表现形式
  秧歌技艺通过身传口授的方式传承至今,除了秧歌的表演技巧本身源自生活易于被人们接受之外,也跟秧歌能够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汲取其他艺术形式的养分有关系。各地秧歌变现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有的还不断融合了民间武术,如“八卦掌”、“螳螂拳”、“长拳”、“少林拳”等,从而使得扮相更威严、举止更稳健。再比如二十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从上到下挖掘整理民间文化的高潮,文艺工作者纷纷到民间采风,以民间本色表演为基础编排了很多表现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秧歌。很多地区秧歌表演内容丰富,队伍结构严谨,但主要都由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其次是乐队,随后是舞队。各地因受不同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影响,逐渐演变出多种风格,主要分为大架子秧歌和小架子秧歌。其成员构成、表演风格都有浓郁的乡村特色。秧歌表演的角色中比较传统的有乐大夫、花鼓、彩扇、货郎、丑婆、傻小等等,大大增加了秧歌的娱乐性,诙谐的风格也是大秧歌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现在的秧歌舞样式除了保留了传统的扭、高跷、腰鼓、花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