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拟建场地位于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线路经过的场地原始地貌主要为剥蚀丘陵坡地地貌及海积平原。道路沿线场地地势起伏较大,主要为山地、菜地、现状道路、民宅,分布有多处河道。道路穿越地貌单元主要为剥蚀丘陵坡地地貌,局部为海积平原地貌,工程地质分区主要为淤积区及坡、残积区。根据前期地质钻探资料,场地地基土存在砂层,在动力荷载作用下有液化可能性,因此需要对地基土场地进行地震效应分析。
关键词:地基土 地震 地震效应 剪切波速 液化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044-01
1 工程地理概况
拟建平潭道路工程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道路由西往东,为三级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公路总长度约5009.805m,道路红线宽度为15m。路面等级:机动车道采用沥青混凝土,设计年限15年,轴载标准BZZ-100KN。道路排水拟采用道路两侧明沟排水。K0+670-K0+970段为边坡路段,边坡挖方高度多为3~10m,最大挖方高度约为15.0m,边坡属岩质边坡,坡高≤15m,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
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市政工程建设场地类别属Ⅱ类。
工程区地处大地构造单元为滨太平洋华南加里东褶皱系、东南沿海断裂带中段。
长乐—南澳深断裂带和平潭—南日东南断裂带平行在在建平潭大桥西、东侧通过,切穿早古生代平潭—南澳褶皱带的区域变质基底。海坛岛平原北东向(30°)断裂带乃是海坛—东山断裂带主体,自平原至娘宫有8条压性和压扭性断裂,其中主要有3条。中生代以来的燕山运动仍然表现为强烈的断裂、破碎等脆性变形为主,并伴随多期、次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但褶皱少见。
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动仍以断裂变动为主,并具继承性特征,但规模较小。在工程区与工程区附近的新断裂主要有福清的东盛—洋门断层、平潭的大园—南后澳断层和东辟—澳仔断层。这些断层都与早期断裂变动有关,或为其次级构造。
工程区地壳稳定性属基本稳定区的闽东南亚区,第四纪地壳3000年来上升率为Sv=0.9~2.8mm/a,断裂最新可能活动年龄22.6×104a,历史最高震级6.5,基本烈度Ⅶ。
2 场地地震烈度及其场地稳定性
根据《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57-94),建设所处的场地附近不具备产生地震断裂和构造地震的内在因素,无动力地质作用的破坏影响,环境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属稳定场地;场地地基较稳定,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较小,土质不很均匀,地基处理后适宜建设本工程。
根据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本场地位于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抗震设防分类为标准设防类(丙类)。
3 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
根据场地地表下20m,且不深于场地覆盖层厚度范围内各土层类型及厚度,各岩土层剪切波速取值(经验值)如:(1)填土130m/s。(2)细砂160m/s。(3)坡积粘性土200m/s。(4)全风化花岗岩300m/s。(5)强风化花岗岩(砂土状)350m/s,根据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计算,对本路段场地地表下20m深度范围且不深于覆盖层厚度的土层进行等效剪切波速估算。根据估算结果,拟建场地土为中软土-中硬土,场地类别属Ⅱ类,特征周期0.45s(详见表1)。
4 砂土液化判别
场地地表下20m范围内存在细砂,在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条件下,部分路段会产生轻微液化,计算成果详见附表《饱和砂土标贯法液化评判表》。(计算时,判别深度取20m,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击,黏粒含量砂土取,调整系数。)
5 结语
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拟建工程场地土为中软土-中硬土,场地类别属Ⅱ类,特征周期0.45s。场地地表下20m范围内部分路段存在会产生轻微液化的砂土层,部分路段道路修建后存在边坡,属抗震不利地段。在地震不利地区进行施工,需要对场地进行地震反应调查,尤其对于存在液化地层的地质条件,在施工过程或者运营阶段中循环冲击荷载作用下会出现液化现象,导致发生事故。平潭鱼平大道场地地表下20m范围内不存在软弱土层,设计时可不考虑软土震陷影响。道路修建后存在边坡,且本道路部分路段存在液化土层,故本场地属抗震不利地段。根据周边环境地质条件分析,目前不存在岩溶、泥石流、滑坡、采空区、地面沉陷等不良地质现象,但部分路段开挖后存在较高的路堑边坡,有产生滑坡的可能,应进行边坡支护。拟建场地总体较为稳定,适宜本工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