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的感悟

2012-12-31 00:00:00卢中伏
科技资讯 2012年25期


  摘 要: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古诗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地创设情境,往往令学生对故事的感悟有所升华,教学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关键词:读出情感 创设情境 迎刃而解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222-01
  诗歌的语言精练、优美、朗朗上口、含义丰富,便于学生积累和背诵。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熏陶和感染,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研究与感悟。
  如何避免过去的照本宣科式的解释诗意又能够使学生对诗意的感悟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积累有以下方法可供参考,愿与同仁商讨!
  1 多种形式的读不可少
  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都可以。主要是能够是学生读出情感、读出诗句中句子的语气,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2 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然在合理的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这样还有利于老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师生之间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寒山”、“霜叶”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是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3 创设情境来帮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古诗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地创设情境,往往令学生对故事的感悟有所升华,教学难点也会迎刃而解。创设情境的手段有很多。
  (1)最方便的方法—— 简笔画。例如,在教学《马诗》的时候,利用简笔画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教学“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时候,我在让学生读后上讲台在黑板上画一画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并说一说画了些什么?他们很自然的画出了山、一望无际的沙漠、月(而且沙漠为白沙,月为弯月),教师指着简笔画中的“白沙”、“弯月”让他们说这样画的原因的时候,他们就很自然的说出来“沙如雪”、“月似钩”的含义。在接下来小组自主学习后两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已经明白“金络脑”是马的笼套之后,教师提出讨论话题,马诗中为什么没有写一个“马”字?是不是马跑了题了?让学生找出答案—— “马”隐藏在诗句之中,教师适时简笔画“马”,让学生找出教师画的马与《马诗》中的马有哪些不同,进而讨论出“金络脑”代表的是一批立了战功的千里马,接下来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人以写马来寄托自己想要为国立功的急切心情,这样,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2)最生动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能够展示出生动的画面,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在现语文的情景,使课文内容形象化,从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宿新市徐公店》中理解“树头花落未成阴”一句的时候,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自学,这一名句你们觉得可以怎样理解?
  生1:老师,就是树上的花落了,未成为茂密。我从《词语手册》上看到了“荫”的意思是“茂密。”
  生2:老师,我觉得他这样解释读起来不是很通顺,我们两个(指同桌)讨论后认为应该是“树上的花落了,叶子长得还不是很茂密”因为我觉得“未”的意思大概是“没有、不是”,我们是看了多媒体课件画面,画面上树的叶子是很稀疏的。
  (大多数学生赞同)
  师:是的,同学们通过各种方法来学习真是不错的,这句话的意思理解的就更准确了,其实学习遇到苦难时动脑子还是有很多办法的。
  可见,利用多媒体尝试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学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3)积极体验,化“静”为“动”。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性格是好表现、好动、好模仿。因此,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不妨让孩子自选角色,表演表演,通过表演,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可以淋漓尽致的演绎自己喜欢的角色:或者是诗人、或者是朋友、或者是浪迹天涯的游子、或者是穿越时空的记者—— 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徜徉心静,在心灵的碰撞中迸发灵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在师生互动的对话中去体验诗的意境。形式活泼、生动有趣。
  在教学《题西林壁》的时候,如何让孩子理解诗中所隐含的道理,老师可以用纸板做几座小山固定在一起,在上课的时候站在孩子中间让孩子们描述自己看到的小山是什么样的,或者是找一名学生站在学生中间,请其他人说一说自己看到了同学的样子,然后讨论为什么每个同学看到的图像都不相同?进而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就是: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事物,得到的答案也是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