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构主义以它在学习观、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热切关注,它的理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本文分析了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先进思想来指导高职英语教学和学生的英语学习,以此来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职英语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173-02
199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确立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全新教学理念。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正式颁布实施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我国各类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做出明确的规定。“实用为主,够用为度”这一教学思想已成为广大职业英语教育的行动指南。高职院校生源类别复杂造成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异性较大,这对高职英语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如何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满足社会需要,是英语教师们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
1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与学习的现状
1.1 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薄弱
因为是高职院校是高考录取的最后批次,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是达不到普通本科高校分数线的高中毕业生和来自中专、职高、技校等学校的学生。所以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而进入高职后英语课程是以中学知识为基础的,这样高职学生就在知识衔接上出现断层。通过教学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无法理解课文中一些非常浅显的语句,发音错误,语法混乱,词汇量低,而语音、语法、词汇这三项正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这三项基础知识的薄弱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不能很快适应高职英语学习。大部分学生感觉英语学习困难,目标难以达到,渐渐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1.2 学习英语的目的基本明确但不清晰、学习动机层次不高
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由于没能考上本科院校,情绪低落,有自卑感,选择高职院校就读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而普遍感到缺乏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对于英语学习来说,尽管学生几乎都知道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但有近一半的学生主要目的是拿到英语等级证书和应付学校的考试,学习动机具有机会主义的倾向。也有学生抱着能及格就行,能顺利毕业就万事大吉的思想。
1.3 学生英语水平两极分化较严重
在本科录取之后的高职学生中既存在由于志愿填报不科学等原因而于本科院校擦肩而过的“高材生”,也有勉强进门的“踏线生”,两端学生的高考成绩有时甚至相差300多分。既有普高生,也有来自中专、职高、技校等学校的学生。各种生源明显的学习素质的差别给高职英语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在强调构建知识系统性很强的英语教学过程的体现尤为明显。
1.4 高职学生的英语语言的学习环境相对恶劣,实践机会过少
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发展历史的限制,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是地方办学,这就决定了政府不可能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政策扶持,学校的办学也就存在着教育经费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人才流失严重等诸多问题。在外语的口语教学当中,外教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经过良好培训,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外教对于学生的口语学习将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中,经费的短缺,信息的不通畅导致了外教的大量缺乏,使得学生们没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来进行英语口语练习。
2 建构主义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2.1 建构主义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上课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总的角色是学习的供助者(facil8a842364d410a4f3aba1350283bb4c8eitator),即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帮助学生学习的人。”由于英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十几年“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让学生养成了过分依赖教师的思维,课堂上靠教师讲解,课下只要完成作业学完了的习惯。英语教师也必须改变以前只注重自己的教,只是用灌输知识的方法,而不关心学生的学的教学思想。针对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薄弱的情况,教师必须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上课方式。首先,在课程的初期重点是要克服学生的害怕英语的胆怯心理,上课时一定要用能使大多数学生听懂的英语来和学生进行交流,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其次,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放下怕犯错误,羞于开口,被动学习的想法,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学生才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引导者和帮助者。最后,教师积极进行反思,放弃以前的灌输式教学思想,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上课方式和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加强,学习主动性也会慢慢得到提高。
2.2 设置各种“情境”完成对意义的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可以提供大量真实的学习资源,特别是基于任务和解决问题型的情景,适合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社会互动的学习环境。”我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如果英语课仍然停留在以讲授语法知识和答题技巧为主,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势必出现厌学情绪。一方面打好语言基础,扩大英语阅读量,积累词汇,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的“语言输出”,课堂上应该尽量多给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每次英语听说课教师都可以安排一个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其中包括:购物、旅游、健康、时尚、校园生活、广告、影视、交通、互联网、环保等。由于这些话题贴近生活,可以让学生们有感而发;并且,我们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学生们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由浅及深,逐渐在发言中变得越来越主动,对在不同的情境下如何正确使用英语有了深刻的认识。
2.3 建构主义强调加强学习者之间的合作
“建构主义强调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意义的建构而不是其中某一位或几位完成意义建构;其实际意义是:生活中没有一件事情是不需他人直接或间接帮助而完成的。因此,要加强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CL)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主题皆由教师提出,大多留有一周的时间让学生课后准备,可以选择的表现形式多样,由学生自己安排。如“互联网”一课中,学生们既对互联网的优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也对互联网的存在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思考。又有两位学生做了一个网上聊天的英语对话,最后,还有两组学生对网络游戏展开辩论。这样通过表演、对话、讨论、辩论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学生们学会了如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说服别人认可自己的观点,达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并且,在协作学习中,学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改组,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强调学生之间合作能力的培养,不光是对于英语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学生以后走向社会,对于他们自己未来的工作也是意义重大。
2.4 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同,可以分层次教学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高职学生对于英语学习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对英语学习的看法,我们英语教师不能想当然的把自己想象中的学生的模样强加给这些学生。在我周围,就有同事经常发表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怎么这样啊,可不如我当时上大学了,最简单的单词都不认识啊,很简单的句子不知道什么意思。我们的教师都是本科院校毕业的,高考分数和英语水平当然比高职的学生高,不能以我们上大学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现在的学生。“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很大,我们不能不管那些英语基础差的学生,也不能不管英语水平很高的优秀生。我们的教学不能无视高职学生学已有的知识经验,我们要把他们原有的英语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根据高职学生目前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我们可以分层次教学。分成两个或三个等级,把基础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分到一个班级授课。这样就充分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对于英语知识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引导学生学习英语。
3 结语
“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是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也是我们高职英语教学要努力实现的目标。这既需要我们高校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我们一线高职英语教师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Littlewood,William.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J].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2]Wilson,B.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Case studi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M].New Jersey: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1996.
[3]Lowyck,J.Design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J].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2001(17):507-516.
[4]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http://www.being.org.cn/theory/constructivism.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