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

2012-12-31 00:00:00逄增梅
考试周刊 2012年8期


  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成效高低。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数学教学中,除了全班集体合作学习外,“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得生动活泼,尝试成功喜悦,它既能挖掘个人内在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教师首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作用,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发挥智慧,激发合作兴趣。其次,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富有启发性、开发性和合作性的问题,避免“摆架子”、“走过场”的现象,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最后,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避免“人云亦云”的现象,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力戒合作讨论的“假”与“浮”,让他们在合作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在合作群体中担当起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二、抓住契机,合作讨论
  1.在新知探求过程中合作探讨。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讨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发现自己的感受,充分体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
  2.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合作探讨。越是教材的重难点处,越要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学的重、难点。
  3.在运用概念、性质或定律等数学知识判断、辨析正误时,合作探讨。这样的形式往往更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4.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处合作讨论。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或者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上也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组织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行合作探讨,他们就能在合作过程中互相得到启发,就能较顺利地找到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适时引导,提高合作的学习质量
  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无论在有组织的小组讨论中,还是在日常的学习交流中,教师都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试验、调查的机会,善于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地学习,避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
  1.优化组合,增强合作信心。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还应以尊重学生自愿为原则,通常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组内成员要有具体、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个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组建后,要求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并适时组织一些小游戏,使他们在游戏中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自信心。
  2.强调小组合作精神,融洽个体群体的关系。针对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烈、缺乏合作能力的特点,教师应经常教给、训练和提醒学生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并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3.教给小组合作方法,提高合作学习质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教师要通过观察、参与巡祝,指导等方式积极地加以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风气和习惯。
  现代社会清晰地向人们昭示,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只有学会合作,学习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正如林格伦所说的:在文明世界中的人们,真正需要学会的本领是有成效的合作本领,教会别人也这样做的本领。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从小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和能力,学习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唯有如此,人类才有和谐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