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不是自发实现的,而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改变自身教育观念,从而进行创造性劳动。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师 创造性劳动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和组织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截然不同:有的使人昭昭,有的使人昏昏;有的醍醐灌顶,有的如斩乱麻。可见,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不是自发实现的,而要教师专门设计和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为了使教学真正在学生的发展上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需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可以说,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那么教师如何进行创造性劳动,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并能把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一般追求具体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从目标确定、教学过程到课堂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为以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主体的思想。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能接受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总之,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性还给学生,把自主实践还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不断增强,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
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就感、学习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及生活经验。学生的差异不只是表现在教学的准备阶段或教学的结束阶段,而是表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表现在教学的全过程。面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现差异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并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1.树立学生个性发展观。教学从根本上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全面发展不是各个方面的平均发展,个性发展有利于促进全面发展。只有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适合自己特质的发展,全体学生才算都得到了发展,教育才算是真正面向了全体,这样的教育也才是成功的教育。只有树立了个性发展观,尊重差异才能有现实的教育学基础。
2.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差异,首先要研究和了解学生,这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根据学生特点施教的前提条件。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是建立在深入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的。教师要通过观察课内外活动,分析学生作业、作品,与其他任课老师交谈,以及家访等方式,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大体特征,弄清楚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社会背景、生理条件、健康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智力发展特征等。对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得来的学生情况要进行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