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意向的调研与探索

2012-12-31 00:00:00沈艳燕
考试周刊 2012年8期


  摘 要: 作者通过对湖州师范学院各年级各专业学生国际交流意向的调研,分析总结了地方高校学生进行国际交流学习的意愿、顾虑和困难,并就如何推进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趋势这一问题提出了建议,为有效开展组织、宣传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地方高校学生 国际交流意向 调研 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首次提出“不断提高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着力造就一大批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趋势,不仅是地方高校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提升综合实力的需要。因此,《湖州师范学院“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国际化是学院发展的重要任务和主要指标之一。
  一、我院学生国际交流的现状
  作为一所发展态势良好的地方院校,为适应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趋势,湖州师范学院自2006年起,就开始向国外,以及港澳台地区高校派遣长短期留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几年来,派出学生数量逐年递增。迄今为止,赴国外学习的学生已经接近100人次,派往包括韩国、日本、英国、美国,以及香港等5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我院已经与来自韩国、日本、英国、美国、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等不同国家10余所国际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为学生进一步出国(境)交流学习开拓了一定的国际资源。目前,我院对外派遣留学生项目正在朝着规模化、制度化发展。
  然而,比照国内重点大学和部分地方高校,虽然我院非常重视学生国际交流,千方百计选送学生出国交流,但是学生出国交流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理念、财力和管理水平的限制,总体上出国交流的学生人数并不多,与国际高校签署的交流项目数偏少,学院能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远远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
  为有效解决瓶颈问题,大力开拓国际交流渠道,有必要在学生之间开展调研,在掌握学生意愿、顾虑、困难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推进国际交流工作。
  二、大学生国际交流意向的调研形式
  为了解学生国际交流的意向,我们设计了有效的调查问卷,以立意性抽样(purposive sampling)对来自我院已开展国际交流项目的专业(英语、日语、对外汉语和护理)的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这四个专业的大二(200名)和大三(200名)学生。问卷由任课老师发给被试者,统一指令语,时间约为20分钟,结束后当场收回。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5份,有效回收率为96.3%。问卷共计十五个问题,涉及国际交流的意向、目的、顾虑、建议等。调查结果使用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定量分析。
  三、调研的结果和分析
  经过问卷调查并运用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不难发现,我院在组织、宣传、推进国际化教育方面尚存在不少有待改进的方面。
  (一)缺乏关于国际交流学习的个人规划的指导,未能针对学生较为薄弱的环节(如语言能力)开展有效培训。
  调查发现,有56%的学生有出国学习的意愿。大多数学生对自身的专业水平和适应能力比较自信。在制约学生出国学习的因素中(见表1),44%是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居首位;第二大主要原因(36%)是对自身语言能力不够自信。而目前学院尚没有开设任何关于出国语言强化培训的机构。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将来的深造或发展缺乏明晰合理的个人规划,因此国际交流参与意向不强烈,参与目的不明确,没有结合自己的发展,以交流为契机,为将来的人生进行合理地规划。部分学生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如“国际交流的目的”一项,63%学生认为国际交流就是学习语言、见见世面,只有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才能参加。
  (二)咨询共享度较低,信息不够透明、宣传力度不够、相关配套措施不健全。
  调查学生中有75%表示对学院现有的国际交流项目和计划不清楚,不了解历届学生出国学习的渠道和方式。仅有5%的学生参加过学院举行的出国学习宣讲会。在“最关心的留学相关问题”这一栏中(见表2),39%的学生表示表示对出国学习的具体条件、途径不清楚,不知从何入手。学院的宣传力度低直接造成咨询共享度较低,造成学生无法依据有关制度及早做好准备。此外,学分转换、评奖评优等系列文件和配套措施尚不健全,造成学生选择出国学习的顾虑。
  (三)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较简单,项目偏少,层次偏低。
  目前与我院有合作关系的国(境)外高校仅有7所,地区较为集中。调查显示,学生心仪的留学目的地主要为美国和英国(约70%),而目前与我校有合作关系的英美高校只有2所。还有32%学生表示,既然花费大量财力和精力出国,就最好去名校,而我们的合作伙伴排名不是很靠前。
  四、对策和展望
  调查显示,影响大学生国际交流意向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需求因素和制度因素,因此需要大力宣传、规范管理,积极开拓符合学生意向的交流项目,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丰富学生交流的成果。
  (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多方解决经费问题。
  学院相关部门应定期开展有关交流项目、活动申请流程等方面的宣讲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想准备。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包括语言文化和人文素质等。外语教学应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克服语言交流的畏难心理。
  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所需的学费、生活费和旅费是一笔不少的开支,因此经济因素是影响学生交流意向的主要原因。为推进国际交流工作,调动学生交流的积极性,学院应在以学生个人承担交流费用的基础上,加大经费投入,争取更多交换学习、生活补助等形式的交流项目,同时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吸引社会资金设立国际交流奖学金、助学金等,多渠道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二)公开国际交流信息,有效扩大交流需求。
  学院相关部门应多层面、多渠道对现有的交流项目进行宣传,通过宣讲会、校园网络、报纸等信息发布平台,让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学院所有国际交流项目信息,以便学生依据自身需求,合理有效地进行对未来的规划。通过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将国际交流学习纳入个人规划中。
  学院应该加大中外合作培养学生的力度,全方面开拓国际交流渠道,为对方输送在校大学生开展学习、参观、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积极推行2+2、3+1、2+1+1、4+X等学习机制,或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短期课程学习、实习、社会实践等;在争取交流项目的同时,建立健全学生参加国际交流的相关配套制度,不断增加交流学生的人数,提高在校学生参加国际交流的比例。
  (三)开拓国际交流渠道,切实规范管理制度。
  学院外事、学工、教务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协调,分工负责各部门职责内的工作,完善学生国际交流的管理机制。如何进行人员选拔和行前教育,如何换算境内外学分,如何评价学生在外的表现和成绩,学生交流期间的安全与突发事件如何应对等问题,都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加强管理,才能顺利而高效地做好在校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的工作。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地方高校必须抓住机遇、统筹规划,强化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探索适合自身需要的国际化发展路径,才能把握教育国际化带来的资源共享的机会,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学生,创建高水平的地方高校。
  
  参考文献:
  [1]柯文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实施国际化发展路径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
  [2]孙壮,梁建民.浅析高等学校海外交流与合作[J].中国成人教育,2007,(23).
  [3]王建军,张永华.推动大学生国际交流的困难与对策[J].科技通报,2009,(4).
  [4]钟小斐.高校国际交流的实践——以宁波工程学院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
  
  基金项目:校级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教育国际化趋势下我校学生国际交流意向的调查与分析”(GJC1102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