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兴趣为切入

2012-12-31 00:00:00赵学猛
考试周刊 2012年8期


  摘 要: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习兴趣养成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作者在高中生物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渗透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尝试生活中的实验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兴趣 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好一门功课的关键。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就有自信心,就会主动积极、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育的智力因素,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生物过程中愉快地学习。
  1.兴趣是学习的根本保证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像柴,既可点燃,又可捣毁。”如果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对课堂的内容产生兴趣,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强。反之,如果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那么效果必然降低。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而学习习惯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记忆。因此,生物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无疑是生物教学成败的关键。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是学生学习生物的重要阶段。高中阶段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学习生物的动机之一是感兴趣。生物教学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如果教师在生物课中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就能保持学生对生物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
  2.1强化教学演示实验
  教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生动有趣的实验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演示实验应尽量全部安排在课堂上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再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实验操作重新完成一次,从中掌握实验操作,老师在一旁进行指导。
  如在讲观察池塘水中的“生命世界”、鉴定蛋白质、鉴定生物组织中的糖类、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DNA的粗提取等内容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鉴定蛋白质时,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实验现象,而是拿出各种实验器材做了一个实验,先用两根试管分别编号后加入等量的牛奶再加入相应的试剂,让学生由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而得出鉴别蛋白质的方法。同时提出双缩脲试剂与斐林试剂有什么区别,如果加入材料不同其结果又如何等问题,请学生动手操作。又如在介绍观察植物有丝分裂时,在实验之前的三四天,请学生带几片洋葱(大蒜)鳞茎放在烧杯上,底部保持和水面接触,放在温暖的地方并且经常换水,每天观察它的生长情况。待根长至5厘米时,剪取生长健壮的根尖供实验使用。学生分组制作临时装片后相互交流,在低倍镜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并加以思考,进而得出实验tH8EL+CaqfRvLBP+IoweVhU+zzTbNvT413+leIo9jZc=结论。教师再对他们的结论进行补充、修改,从而为以后学习减数分裂打下基础。
  2.2开发形式多样的课外探究实验
  配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置课外探究性实验。实践表明,课外探究性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开发智力等起到一定作用。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观察池塘水中的“生命世界”、“植物向光性实验”、“尿糖检测”等,将学生带入神奇的生物世界,使他们从这些妙不可言的现象中产生学习生物的渴望之情,燃起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实验,从学生们熟悉的环境出发,更容易让学生们理解接受,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植物向光性实验后,指导学生去学习养花的技巧等。课外探究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可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生物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2.3开展趣味课外活动
  组织学习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参加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专题讲座外,还可以开展做校园植物种类调查、生物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植物园与动物园、进行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在小组活动中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和多动脑。
  兴趣的激发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应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人类可持续发展”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的父母在小时候,这条河是否这样脏?生物的种类有什么变化没有?学习“乙烯对香蕉的催熟作用”时,布置学生课后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可得到天然的乙烯?其对香蕉催熟的效果如何?是否可以用成熟的香蕉去催熟未成熟的香蕉?等等。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生物就在自己身边,生物与环境、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在教学中注意从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每次实验结束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保持桌面整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学习统计土壤动物的丰富度研究时,充分利用学校的器材。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和观察,比较不同地方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仪器,通过分析每种仪器的用途,补充学生熟悉的可以代用的仪器或者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自制的仪器,并讨论不同的仪器各有什么优缺点。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的思维开阔了许多,既学习了课本知识又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培养了创新能力。当然,限于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当紧密结合实验教学实际,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初步运用生物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就生物教学而言,主要任务是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堂的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开发课外探究性实验、良好的习惯养成,都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种策略,让学生亲自去感受、观察、思考、讨论,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汪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生物2(必修)遗传与进化,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