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学学科的教学中,习题课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它和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及实验教学构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三大支柱。高效的习题教学在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方便教师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和学情,引导学生对知识重新认识和订正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初中物理习题课的安排。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物理习题课 高效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课堂教学后必不可少的一种辅课,它是检验教学效果、回顾复习、思维发散的场地,也是对课堂缺陷的很大补充。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对基本概念、规律、公式有所理解,但让学生直接运用它们分析、解决问题还有不小的难度,如果直接练习,错误的地方就会很多,既达不到巩固、活化知识的目的,又无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讲题时,超前提示多,等待思考少;二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教师指定某位学生一问一答,也是把本应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变成了个别教学;三是照课本讲解多,发散分析少;四是着眼结果多,突出过程少;五是就题论题多,方法指导少,教师只停留在这个问题怎样解而不能使之与其他问题联系渗透。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应该将习题教学的改革作为整个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待。
在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使习题课高效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1.时间安排
习题课时间的安排一定要合理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既不能过早,又不能过迟。早了,学生不能应用所学知识深入思考;迟了,学生会因遗忘失去巩固的最佳时机,也会因下节内容所学知识引起认识的混淆。所以习题课最好在上完新课后立刻进行,时间以三十分钟到四十五分钟为宜。
2.学习回顾
对新课教学内容的回顾是进入习题课学习的初始环节。学习回顾包括哪些内容呢?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须掌握的知识。要求学生从五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在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练习做好准备。
3.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选择习题上要和新课教学结合,和学生的认知程度接近,使学生感到前一段的学习是有收获的,以增强对学习的信心。
教师出示的题目应该是精选精编的题目,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灵活性,即能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考点,起到示范引路、方法指导的作用,还能从情境、设问、立意等方面作多种变化,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对知识与方法有更深的理解。题目若能用实验做出来或与实际联系得比较密切,讲解时则应尽可能安排实验演示或实际动手操作,以增强直观程度,加深理解。
4.习题课的课堂安排
(1)出示题目,注重审题。
可以通过作业纸或课件形式出示题目,给出题目后,教师要沉得住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审题思考,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审题时,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思考选用什么物理概念和规律解题。
(2)注重提问,并能扩大提问范围。
在提问就是学生思维的展示过程,也会增强学生的表现欲和学习信心,也可以暴露学生思维特点,激起其他同学的思考和判断,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加以指引,就一定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另外,按思维的进程面向全体学生依次提出,分别由不同的学生作答。提问对象的选择要视教材内容和学生素质而定。对突破材料难点和教材内容关键性问题,以提问优秀生为宜;对巩固教材内容为目的的问题,以提问中等生为宜;以检查已学过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为目的提问,可以提问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另外,教师应注意提问方式,用征询、探求、协商的语气代替生硬、命令、居高临下的口吻。
(3)注重评价,给出正确引导。
通过学生回答或板演,教师准确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方法运用等方面的成绩和不足后要给予必要的肯定和及时矫正引导学生寻找突破口的方法,总结易混易错处,归纳同类习题的共性与异类习题的联系区别,达到解题时“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
(4)拓展问题。
教师要善于把题目分解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师要遵循两“贴近”原则;①让问题的表述贴近问题本身,达到提问目的,避免提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的问题;②使问题表述贴近学生,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让问题本身使学生为难,想不出而产生焦虑情绪。
问题的拓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
把题目进行延伸,拓展思路,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素质,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5.注意点
(1)注意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注意一题多变,拓宽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通过“一题多变”的习题研究,可以开拓学生思路。
总之,一节习题课要达到很好的知识巩固和思维训练、拓展的效果,就必须合理安排好习题课的授课流程,在习题设计和引导上多下工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授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