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外语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2-12-31 00:00:00冉绍国
考试周刊 2012年8期


  一、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目前面临的问题
  (一)来自传统观念的误导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我们一直存在着“向上看”和“向外看”的通病。“向上看”,指看红头文件、看考纲、看教本、看教参。“向外看”,指引用国外的教学理论。其实,“向上看”并不错,但因此束缚自己,唯命是从,这就有问题了。同样,借鉴国外科研成果和经验也无可厚非,但无条件地全盘吸收,并试图在教学中证明它们的绝对正确性、先进性,这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对我国中学外语教学产生的影响为准,按时间的发展为序,大致有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和交际法五种主要教学法被引进到我国。在唯上观、唯洋观的指导思想之下,我们往往习惯于机械执行上面的要求,每当推行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时,我们会把这一阶段以某一语言为母语的人提出来的某种理论和方法奉若神灵,而忽视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度里进行外语教学的实际状况及复杂特点,不顾眼前师资、设施、环境和条件是否允许,喜欢轰轰烈烈,一哄而上,而后又冷冷清清,一哄而下。这种不讲实际,盲目尊崇和食洋不化的积弊,势必对当前我们正在贯彻实施的外语教学新大纲和新教材产生如下消极影响:(1)对新大纲、新教材的贯彻实施往往带有盲目性和片面性,易走极端,喜欢唯新是举,以新贬旧,对以往的教学工作持否定态度。(2)不顾客观实际,盲目尊崇国外的教学理论,一味追求教学过程的交际化。强调功能、意念而忽视语法教学。(3)在训练中存在一边倒、一刀切。重听说、轻读写,重模仿类推、轻系统知识传授。上述这些由传统观念而导致的教法上的失误,必然会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工作造成损害。
  (二)来自交际教学法的困惑
  长期以来,以语法为纲的教学思想在外语教学中占统治地位,繁琐的语法讲解和操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外语教学的质量。新教材打破了以语法为纲的模式,强调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一转变符合我国目前形势下对外语人才的要求。然而,交际教学法并非完美无缺,包治百病。这是因为它打破了语法教学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语法知识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基本方面,只有较为熟练地驾驭一种语言的语法体系,才能真正获得使用这种语言的交际能力。但是由于交际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往往不是语言功能与其语言表达手段的对应物,这就造成功能与功能,单元与单元之间缺乏语法的系统性与逻辑性。这种杂乱接触语法的方式会严重影响学习的效果,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来自培养目标上的误差
  外语教学要培养学生为交际而使用外语的能力,这无疑是正确的。新大纲和新教材将其作为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试图改变以往不重视交际能力和语言使用能力培养的弊端也是无可非议的。然而问题在于在我们努力加大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力度的同时,教学中却出现了另外一种不良倾向,即忽视中学外语教学目的多元性的特征。以听说来代替读写,以能力来取代知识,并把语言能力的培养与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完全割裂开来,这就造成了对新大纲、新教材培养目标的理解、实施上的偏差。
  实际上,能力的培养应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要求。就交际能力而言,有书面的也有口头的。书面语言的交际能力侧重于读写方面,口头表达能力主要表现在听说方面。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都是重要的,欠缺哪一方面都不能算是真正具备了交际能力。除了语言能力外,交际能力还应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因为在交际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对该语言、语法、词汇等要素的理解,而且要知道这句话应该在什么场合使用。不了解社会文化背景,那培养出来的学生终究只具备“纯语言能力”而缺乏“交际能力”,这种能力是不足以保证人们在现实情景中用外语进行有效交际的。另外,不同的学校和地区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例如培养外语专门人才的大专院校和普通中学就应该有所不同。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在外语人才的要求上就应有不同的区别。忽视这种差异,在外语能力培养目标上采用一刀割的办法,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二、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的对策
  (一)妥善处理好各教学法流派之间的关系。
  自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设至今,我国外语教学的方法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沧桑演变,目前主要有五种流派。各种教学方法都是顺应国际教学法潮流,在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制约下产生的,都是在不同的语言理论指导下各自进行的教学实践。无论是上世纪4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以句型为纲,主张就句型本身进行反复机械训练的结构法,还是80年代开始在英国占主导地位、注重过程、强调目的语的“终极目的”交际法,皆各有千秋。从纵向看,它们之间是继承、发展和不断改进的关系。从横向看,他们之间又有彼此否定的关系。如直接法是对翻译法的否定,自觉对比法又是对直接法的否定。但仔细研究我们可发现,这些流派一种是从语言知识人手,强调理解。另一种是从语言应用入手,强调表达。它们实际上只不过是在相互渗透之中各有所侧重而已。如交际法并不一概排斥语法教学,认知法也不一概排斥语言的实践训练。既然各流派之间不是绝对相互排斥的,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克服片面性,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不能单一地使用任一种教学法,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外语教学的路子,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为他们今后运用外语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妥善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语言知识指语言结构,主要是语法和词汇。语言运用能力则主要指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新大纲要求外语教学要从教知识逐渐朝着培养能力的方向转变,由此而引起国内同行的结构与功能之争也并不奇怪。有些教师认为,新教材打破了传统教材中以语法为线索的编排体系,而以交际功能为主线编排语言材料,这就意味着在新教材的应用中就应该“淡化”语法知识的教学。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因为新教材是在运用操练中归纳式地学习语言知识,并非不要语法,不过是在语法讲解中侧重于归纳和演绎而已。正确的态度是既不要谈结构而色变,又不要脱离能力的培养而津津乐道于语法知识的讲授,以知识为立足点,进行模拟交际性的操练,听说先行,全面训练,有所侧重。这样,我们就能从独立理解语言能力的观点转变过来,走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路子,这是符合世界外语教学法发展趋势的。
  (三)妥善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与学方面,存在着教师塑造学法和学定于教的观点。尽管新大纲已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观点,甚至把五步教学中教师在各步中应发挥什么角色的作用都一一标了出来,但从总体看,教师应怎样指导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仍然不是太明确的。我认为,学生主体应存在于整个外语教学活动之中,从制订教学方案到课堂内外的活动,都应为学生着想,方便学生学习。掌握外语,就教师而言,从选用教材到运用教学技巧都要从学生的需要与可能出发,应在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的指导下实现教师的指导。指导的中心内容应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以及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动力。新教材侧重在语境交流中学习语言的运用,在课时少、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提高教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广大外语教师树立目标意识,规范课堂教学管理,结合学生实际妥善处理教材内容,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努力做到课堂交际化,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借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新大纲提出的为交际而使用外语的能力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