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

2012-12-31 00:00:00王丽
考试周刊 2012年8期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是范仲淹词《苏幕遮》的上阕。青天、黄叶、翠色寒烟、斜阳晚照,在苍茫的塞外,这入画的景色显得开阔而悲壮。看在久别家乡的征人眼里,却沾染了伤感的气息。于是在下阕,“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浓浓的乡愁便氤氲在塞外之秋的斜阳里。词人触景生情,寄情于景,情与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景因情的注入而生动,情因景的衬托而感人肺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他还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确,同样的是自然的景色,不同的是观景者的心情。同样的塞外秋景,有人爱它雄奇壮美,有人悲它斜阳寒烟。所以,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古代诗词的时候,要想让学生了解抽象的诗歌情感,就一定要从具体的景物描写切入分析。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两首诗为例。《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写尽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在诗人的笔下:春水平堤,云卷云舒;早莺唤春,歌唱着江南的旖旎风光;新燕衔泥,构筑着温暖的巢穴;春花初绽,青草浅浅,游人如织,骑马踏春。诗人在前三联描写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西湖早春图。在这景的描写中无不透露出诗人对这一切的喜爱。于是在尾联诗人写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个“爱”,一个“不足”,诗人直抒胸臆,以“爱”来示爱,以“不足”来写尽流连忘返之态。从整首诗来看,诗中的各种意象都被诗人赋予了鲜明的感情色彩。因而,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
  (1)诗人在西湖边游玩时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用自己的话具体描绘诗人眼中所看到的景物。
  (2)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诗人笔下的春景?
  (3)如果你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结合这三个问题,由景入手,深层次地体悟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尤其是第三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是令人惊喜的。有同学说:“在这样的环境中,我的感觉是惬意的。”有同学说:“我已经完全陶醉在这美景里了。”还有同学说:“置身于早春的西湖,我乐而忘忧。”……这样的感受与诗人的感情是相似的。因为无论古今,不管中外,人类的感情总是相通的,人类对美的感受也是相通的,所以这时适时地问学生:“诗人对这一切美景是怎样的感情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学生很快就从尾联找到了答案。我再顺势问学生:“白居易对这一切美景的感受和你们刚才的感受相同吗?”学生立刻将自己的感觉与诗人进行比对,在对美的共同感悟上,跨越千年的时空,学生与白居易完成了一次精神的对话。最后,再以小结的形式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绝大多数学生都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诗歌鉴赏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的确,游子们漂泊在外,前路茫茫,难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们在教学这首小令时,要想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游子孤独无依的惆怅心绪,就必须从与其情感有着密切关系的景物入手分析。首句“枯藤老树昏鸦”即以“藤”和“树”入手,将这原本润泽、葱郁、充满生机的两个景物冠以“枯”和“老”的修饰,尽显其沧桑之感;而“鸦”本是灵动的、飞翔的生命,在这里却成了“昏鸦”——黄昏中疲惫归巢的鸦。“枯藤老树昏鸦”共同构成了一幅黯淡、凄凉的画面,诗人那孤寂的灵魂似乎触手可及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在秋日黄昏中显得温馨美好,与前句后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前句的黯淡中忽而眼前一亮,这弯弯的小桥\\静静的流水和炊烟袅袅的人家同梦里的故乡是何其相似。这给漂泊的游子沉重孤寂的心灵带来了短暂的温暖与喜悦。但“古道西风瘦马”又将诗人拉回了现实中。“道”是不知尽头的古道,“风”是使“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西风,而“马”则是长途跋涉、骨瘦如柴的马。这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画面,点明作者当时的所在,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了一抹荒凉感。从前四句来看,“夕阳西下”为光影的背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为主体,“小桥流水人家”为映衬,这一切都在触动着一个久别家乡的游子那敏感的神经,“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叹就油然而生了。以景观情,我们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马致远那孤独的灵魂,体悟到了他那游子的情怀。学习这首诗,我们同样从景入手,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体会诗人当时当地所怀有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和《钱塘湖春行》都为情景交融之佳作,解读二诗的方法也有相似之处。简而言之,可依以下步骤进行:(一)学会抓“景语”。诗中写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二)进入诗境去感悟。概括出景物的特点后可以将自己放入诗的意境中,想一想:假如我身处诗人的环境,我会是什么心情。试着走入诗人的内心,这样才能触摸到诗人最真实的感情。(三)找有诗人感情流露的句子或字眼。如《钱塘湖春行》的尾联,一个“爱”字即为情语,《天净沙·秋思》中,“断肠人”即为情语。找出诗中那一句流露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说,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一首诗的解读就基本完成了。当然,这样的解读必须建立在对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否则,就流于形式。
  下面,我们以中考题为例,综合运用这种方法来解答问题。
  (2009年上海卷)中考试题:阅读杜甫的《登高》,回答问题。原诗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为:诗歌的前四句描画出一幅深秋?摇?摇?摇 ?摇的画面,后四句触景抒怀,渗透出诗人_______的心境。
  从前四句看:天高江阔,落木无边,看起来空阔浩渺,而后四句从“作客”“多病”“艰难苦很”“潦倒”这些词语可看出诗人“愁苦悲凉”的心境。诗中的“万里”“百年”与前四句“空阔浩渺”的意境相呼应。
  (2009年浙江湖州卷)阅读晁冲之的《春日》,回答问题。原诗为: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问题为:(1)这首诗通过描绘_______、细雨翻萍、_______的春日景象,构成了一幅优美而完整的画面。(2)三四句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四句都在写景,首句写小溪阴阴,后两句写鹅鸭戏水,可以说有静景,有动景,早春的清新和鹅鸭的活泼跃然纸上。而后两句鹅鸭憨态可掬,在流水中追随桃花这富有动态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春的喜爱之情。同时这一点绯色的桃花和阴阴溪曲的绿色相协调,全诗虽无一句言情,却处处流露了对这春的热爱和留恋。
  (2009年山东济宁卷)阅读张可久的《【双调】清江引·秋怀》,回答问题。原诗为: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问题为:(1)曲中写了哪些秋景?(2)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
  这首曲子前两句写到西风捎来家信,询问归期。这一情语流露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后三句以写景为主,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秋天特有的景物更加渲染了这乡愁的感伤。而借这样的景物描写,作者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表达了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归的悲哀与愁苦的心情。
  从上面这三题中可以看出来,自然景物本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了感情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窥一斑而见全豹”,阅读此类以写景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诗歌时,要学会先从景物描写分析入手,从这些语句的字里行间揣摩诗人的心境,进入诗人的内心,真切地感悟诗人的感情,从而把握整首诗的内容及意义。
  当然,在情景交融的古诗中,不乏“以乐景写哀情”的诗篇,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类诗另当别论,这里不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