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从五个方面对问题式精读教学进行了探讨。(1)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设计的问题的好坏,往往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2)让学生思考并尝试先做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动脑思维的过程。(3)教师的“二次备课”是“问题式精读教学”的核心。(4)教师评讲,要有一套方法和策略。(5)“问题式精读教学”的整个课程设计应该是“提问—回答—再提问”的一个循环。
关键词: 语文阅读课 问题式精读教学 问题设计 二次备课 问题循环
没有问题的课堂是一潭死水,问题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语文阅读课往往要通过一些问题的探讨来理解文本的内在含义,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思路结构、技巧章法等。问题能引起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但是课堂不是“问堂”,怎样才能处理好问题、阅读、思考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呢?
目前,我正在尝试“问题式精读教学”,此项教学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新高考的能力要求,设计若干问题。这是一次备课。第二步,让学生尝试思考、解题。第三步,检查并批阅学生的作业,根据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把学生学习的优点与缺点作为“二次备课”的重点,分析学生解题的错误类型,从知识网络、思维方法与品质、学习方法(包括阅读方法与解题思路)等方面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实质性指导。第四步,表扬正确的解题,订正错误的解题,着重从学法上给予支持,从能力上给予训练。
经过将近三年的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
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设计的问题的好坏,往往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也是我此次尝试“问题式精读教学”的基础。
例如,在教授《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时,我先把文本研读几遍以后,试着设计几个问题,但总不甚满意。我发现教师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目的有指引,但又不能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我围绕这篇文章的关键词“梦想”设计了五个问题,问题之间各自独立,但又紧扣“梦想”。
在这一个环节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经过深思熟虑,而不能随意抛出,问题应该是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对这类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师在讲解时才能对症下药。因此,教师课前必须花大力气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理清教学思路,把每节课的学习重点设计成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课堂就会变得更有秩序、更有条理、更有效。
二
让学生尝试先做,这一点与当下许多老师所主张的学案式教学不谋而合。学生做题目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动脑思维的过程。如果抛出一个问题,不思考、不做就给出答案,那么收到效益的往往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同学,所以学生先做是必需的。
当然,我们在操作过程中,可根据文本的难度、风格等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并非每篇文章都一定先做,也可以先让同学进行讨论。例如,我在教学《呐喊自序》这篇文章时,鉴于鲁迅的文章在意义的理解上难度较大,所以先让同学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且做好记录,然后让学生独自对信息进行整合、归纳。
三
教师的“二次备课”,这个过程是“问题式精读教学”的核心。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解答及时尽心地批改,在批改过程中,针对学生错误比较多的地方,找出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
最初,我在处理这个环节时,常常只是看到学生答案的对错,却没有透过现象找到事情的本质。例如,我在教授《宽容序言》这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无知山谷有何特点?”看似简单,但是许多同学答错了,我想了良久,也不知道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于是就查找资料,终于找到问题的症结,即在命题时,就一定要明确想要训练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在进行“二次备课”时,这也就是要讲的重点和难点。
由此,我也更深地体会到,教师的“二次备课”一定要有针对性。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能力,需要逐步提高,自我完善。只有多阅读一些理论专著,从中吸取经验,才会事半功倍。
四
教师讲解的重点并不是答案的本身,而是要让学生知道这个答案是怎样得来的这个过程。教师在评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大包大揽,最好让学生讲解答案得来的过程;要让学生有考点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有一套方法和策略。
在初步进行“问题式精读教学”的实践中,我走了一些弯路,无论是在讲解上还是在问题的设计上都缺乏考点意识,到后来逐步深入的实施中,我开始渐渐走入正轨。教师的讲解要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明确问题的知识背景、考点,然后通过筛选信息、寻找关键词、归纳信息等方法,找出问题的本质,而这样一个过程正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反复进行。正所谓熟能生巧,这样学生才会运用自如。
五
“问题式精读教学”的整个课程设计应该是“提问—回答—再提问”的一个循环,我认为这个循环有两层含义。
首先,教师的问题—学生的答案—教师的讲解—学生再提出自己的问题,前面三个步骤(教师的问题—学生的答案—教师的讲解)就是“问题式精读教学”,而后一个步骤(学生再提出自己的问题)则是“问题式精读教学”的延伸。
其次,这是由教师设计问题到学生仔细研读文本以后,自己根据考点设计问题的一个循环,这是“问题式精读教学”的一个高级阶段,也是我们的更高一级的目标。
问题式精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激励学生去“疑”去“问”,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并帮助学生推理、比较、鉴别和分析,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文本,可以大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并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答所设的问题,敞开思路,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题式精读教学就是要实现“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我想,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河南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