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不同寻常”的孩子变得“不同凡响”

2012-12-31 00:00:00刘志霞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11期


  作为教师,一直以来,都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那就是“个别”学生的辅导问题。这里说的“个别生”不是指“学困生”,而是指那些具有独特个性与思维,有主见,学习成绩较好,但行为习惯存在问题的特殊学生。这样的学生让老师既欢喜又忧愁,他们的成绩时好时坏,成绩完全取决于他们的阶段性表现。面对这样特别的孩子,我们从教者到底该如何做呢?
  分析“个别生”出现的成因
  教育提倡因材施教。因此,我们要有的放矢,使我们的教育产生积极的效果。人格缺陷是学生长期形成的适应不良行为模式,其表现为自私自利、无责任心,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与关心,对学习成绩的好坏无动于衷,不肯承认错误等。这样的学生往往由于他人不愿与之交往,结果导致他们走独特路线。传统的教育体制和管理模式适应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它固有的弊端和教师家长制的作风,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造成了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师生关系的冲突性,无论对教育者自身的工作,还是对学生的发展,都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现时或潜在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影响。久而久之,成了“个别生”。
  改善“个别生”的心理状态
  以满腔的师爱感化“个别生”。“亲其师,信其道”,要想真正走进具有“独特个性”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师必须从与他们建立感情入手。素质教育下的办学理念时时提醒着我:“每个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求同步的提高。每个学生都要合格,但不求相同的合格。”当我们与“个别生”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与我们交朋友。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我们就能找出“个别生”的真实行为动机。这样他们就会真正亲其师而信其道,喜欢听教师的课,乐于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从而自觉纠正自己的各种行为。
  用欣赏的态度对待“个别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高度渴望被肯定。”在学生时代,老师的评价在学生心中的权威性往往超过家长。作为老师,平时要善于发现这类学生积极的思想与行为,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要多看学生的长处,多鼓励和欣赏他们,为他们设置一个宽容、催人奋进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对老师逐渐产生感情,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
  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
  作为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努力为具有不同天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个性发展、开发潜能的机会,使他们的强项充分发挥,铸造仅仅属于他个人的模型。例如,允许“个别生”对教材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对见解独到的学生要大力表扬,对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要给予呵护。只有这样,学生才敢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想法。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表现,学生的创新火花才能迸发出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层次不同,常会提出许多个性化问题。因此,教师要及时抓住契机,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他们在思维碰撞中闪现源于教材、立足生活又高于新知的火花。
  “个别生”是学校、教师必须面对的特殊群体,也是践行爱的教育理念、考验职业道德、挑战教育智慧的现实问题。在现实教育中,如果我们换一种平实的眼光,调整一下施教的角度,或许会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外效果。我们坚信在从教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让那些“不同寻常”的孩子变得不同凡响。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