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分班后,因为是新组合的班集体,所以第一次座位基本上按照身高来排。不过,在排座位之前,我在班上说:有特殊情况的同学,事先跟老师说一声。
只有一个同学把自己有听力障碍的情况告诉了我。
可是,座位排定后的第二天,杏同学的爸爸就来到我的办公室,请我帮他女儿换座位,说女儿的视力不好,现在的座位(三行五座)看不清黑板,还说女儿在家里哭得很伤心。
我问:“她为什么不提前直接跟老师说呢?”
杏爸爸:“我女儿胆小,不敢说。”
既然家长提出给杏换座位的要求是合理的,我答应了,并且告诉他,以后有什么困难,要杏直接来找我就行了。杏爸爸高兴地离开了。
月考过后,又要换座位了。这次,我调整了排座位的方式。根据月考成绩,把学科之间可以互补的同学尽量地排在一起,便于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同学们都很高兴地接受了这种方式。至于杏,综合考虑到她的视力、身高和数学是短板的事实,特意安排她跟数学成绩特别好的惠同桌,坐在九行二座(最靠边的位子)。
没过两天,杏爸爸又来了,还叫来了他的亲戚、我同组的老师作说客,目的只有一个——换座位,理由还是看不清。
我真的糊涂了,坐前排还看不清?既然坐第二排都看不清,为什么又没有配眼镜呢?恐怕这不是真实的理由吧。
果然,从杏爸爸的话中我明白了原委。因为两次都坐在最靠边的小组,杏心里觉得委屈。她把教室里的座位与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牵扯到了一起,觉得老师看不起她,所以回家后跟家长抱怨。杏爸爸不问青红皂白,就匆匆赶来了,因为爱女心切啊。
这一次我没有答应杏爸爸的要求,而是耐心地向他解释说:“老师在排座位之前,已经综合考虑了她各方面的情况。不关心她,就不会给她配一个学习优秀的同桌,所以,请家长理解。同时,还请家长配合,多对孩子进行一些心理方面的疏导,不要太在意座位问题。”
解释清楚了,家长也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没再提换座位的事。
第三次换座位是在一个月之后。这次,我有意把杏跟一位性格开朗的女生排在一块,本想通过同学去影响她,改变她,让她乐观开朗起来。没想到的是,杏爸爸还是迅速作出了反应,不过这次没有亲自来,而是发来一条短信:“老师,你好。我是杏的家长,女儿说她的同桌太吵,影响她的学习。还得麻烦你,能不能帮她把座位换换?”
通过几次换座位,我发现,不仅杏在心态上有问题,而且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也有问题。于是,我与杏进行了一次长谈。我说:“你爸为了座位的事找过我几次,挺辛苦的。其实,如果你真正爱爸爸的话,完全不必要麻烦他跑这么多趟。你也看到了,我对于班上同学换座位的政策是十分宽松的,只要有助于学习,只要双方愿意,告诉老师一声就可以了。你为什么不自己去跟老师或同学沟通,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愿望,而要去麻烦爸爸呢?人要学会长大!你说对吗?”
杏点了点头。
我继续说:“还想提醒你的是,其实坐哪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你也看到了,班上不少成绩优异的同学也坐在后边或者边上,但是他们并没有过分计较。因为他们知道,教室分东西南北,有前后左右,每一个地方都得有人坐。所以,与其总是盘算着位置,不如从这种困惑中跳出来,踏踏实实地做自己该做的事。你说,对吗?”
那以后排座位,杏爸爸没再找过我。后来,接到过杏爸爸发来的一条短信:“老师,我女儿现在跟变了一个人似的,回家后不再抱怨,性格开朗了很多,尤其是更加体贴父母了。看来,我也要适应她的变化,改变一下自己的关心方式了。”
我的目的终于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