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大气成就大器”之二
四中历史上名师如云,吸引许多学子慕名而来。1940年代,数学教师马文元、化学教师刘景昆、物理教师李直钧和张子锷享誉京城,并称为“四大金刚”。都说文人相轻,然而四中人却独具大气的胸襟,广纳贤才,兼容并包,“教员团结,无门户之见,和衷共济”,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学术氛围。当时多数教师来自于北大、清华等名校,还有不少来自于海外。即便在由如此华丽的师资阵容所引领的四中校园里,我们感受到的依然是朴实勤奋的学风、严谨民主的教风和积极向上的校风。
一位四中老校友曾说:“母校就是恩师的总称。”
一个具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教师群体
1950年代,四中全面总结了刘景昆(化学)、张子锷(物理)两位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媒体也系统报道了这两位名师的教育思想和先进事迹。刘景昆先生提出的“三热爱(热爱学生、热爱科学、热爱教学)”,张子锷先生提出的“上好每一堂课、教会每一个学生”,成为对四中教师职业精神的高度概括。他们的教育思想的共同特点,就是要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知识系统在学生思想中的主动构建。刘景昆先生曾说:“不怕学生有问题,就怕学生没问题,一没问题就停止了。”张子锷先生曾说,教师讲课要少而精,“少而精重点在于精……读书要经过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由多到少的‘少’和由厚到薄的‘薄’就是少而精”。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在北京市和全国得到推广,对四中乃至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两位老师教育思想的总结和推广,在四中掀起了探索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热潮,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优良教风的形成。1962年,四中在总结广大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的基本要求”,亦称为“北京四中十大教学原则”,即循序渐进、举一反三、深入浅出、直观形象、文以载道、温故知新、循循善诱、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这些原则概括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表明四中的教学思想更加成熟,教学特色更加鲜明,科学的课程管理体系初步建立。这些教育思想沿传至今,成为北京四中的宝贵财富。
一个引领学生精神的教师群体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4天后,一位四中毕业生带着几大包救灾物资从美国飞抵灾区,参加到救援队伍中,先后救出7名幸存者。他就是北京四中2004届毕业生李赛。一个多月后,李赛回到北京,在母校讲述了他不同寻常的经历。当记者采访他时,他谈到了他的老师,平静地说:“先生改变了我的人生,教我如何做人。”他所说的先生,就是北京四中68届毕业生、语文特级教师李家声。从这里,我们看到一种精神在两代校友身上传承。
李家声老师是众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教师之一。一位学生曾经写道:“他是个平凡的中国人,平凡的中学语文教师,却得到了学生们不平凡的尊敬与爱戴。当他站在讲台上时,微蹙的眉间隐约透露出他的忧郁。他是深沉的,感染着他的每一个学生。
上他的课是一种享受。真的,无论是听他吟诵千年绝句,或是看他刚劲飞舞的甲骨文,都是一种享受。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他尽着全力想改变一下这残酷无奈的现实,让活在这世界中的我们有一颗拳拳赤子之心。他喜欢屈原、闻一多,对于许多豪杰,我们本是不了解的,自从上了他的课,我会主动去欣赏文言的音韵之美,会主动去欣赏草木间的勃勃生气和顽强毅力。他可以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师。
毕业在即,再也无法听李先生的课了,想来便觉痛心,不知能否再遇到这样的先生了。但是,他所教给我的坚持、正直、淡泊,我会永生铭记,没齿不忘。”
北京四中的教育理念概括为八个字:以人育人,共同发展,具体可以描述为以行为影响行为,以品德培养品德,以能力提高能力,以理想树立理想,以情操陶冶情操,以境界提升境界,以人格塑造人格。“以人育人,共同发展”实际上概述了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说到底,就是精神、品德、能力和人格的遗传。我们不要认为只有老教师和文科教师才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其实年轻的理科教师同样能影响学生的精神成长。曾有学生这样写一位年轻的物理教师:从小常听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真的以前从未感到,觉得绝大多数老师只是把教书当成一个工作,一种职业谋生方式而已。但是今天面对魏老师,我不禁从心底发出这句赞叹——他让我镌刻灵魂。他身上那种人性中最本真最纯美的品质,如善良、正直、公正、坚韧、奋斗熠熠生辉。
另一位学生曾这样写一位物理老师:在他身上,我深深地感到一种沉重的东西,那应该就是——民族责任感。为了他深爱的祖国,他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他无时无刻不在坚守自己的责任,无时无刻不在呼唤着那丧失已久的爱国热忱,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我们开始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生存的价值。通过他,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中国人”这三个字所包含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第一次真正体会到执著与无我。他将国家、民族这些久违的概念重新建立在我们的头脑中,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的思想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幼稚又成熟的我们开始思考对国家的责任。
“以人育人”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是师生平等基础上情智互动的生命历程。“共同发展”则将学生、教师、家长和学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结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情感的共同体、文化的共同体。当我们胸怀“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信条,并在“以人育人”的过程中获取“共同发展”的成就时,我们真正地享受到了付出“大气”和收获“大器”的快乐。
一个教学技艺精湛的教师群体
物理教师张子锷先生对备课精益求精,他曾说:“我教中学物理50多年了……有150多遍了。但直到教最后一遍,不备课我还是不敢上。”四中历史特级教师李明赞先生说:“为师三境界:一是职业境界,把教书当作谋生手段,只求课堂有序,学生听话,这种人知识有余,才情不足;二是专业境界,术业有专攻,教学有方法,享受教书的乐趣,体现学术的价值;三是事业境界,把教书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去追求,只讲奉献,不求回报,与学生同忧乐,是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2011年,北京市举办了高中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活动,北京四中派出了8名正式选手参加,此外还有4名后备选手、9名指导教师。这是一次教师教学技艺的辉煌展示:7位教师荣获一等奖,一位教师荣获二等奖,比赛成绩位居全市之首。追溯起来,四中近年来有几十位教师在全国各种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几乎覆盖了所有学科。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是教育质量的保障。四中多年来始终保持着近乎100%的重点大学上线率,以及每年数百人次的各种竞赛奖励,这些成绩离不开教学技艺精湛的教师团队。
北京四中的培养目标概括为“培养杰出的中国人”,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具有丰富的个性、健康的身心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培养优秀的毕业生到培养“杰出国人”,从“生”到“人”的变化,体现了四中教育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3年或6年,更是学生的一生。我们不能仅仅用高投入来换取高产出,不能为追求考试成绩而牺牲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四中老师常说,我们要不为高考,才能赢得高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育人为核心。一位教师写道:高三教学是系统工程,表现在学科内各部分知识内容的取舍协调,学科间的协调,师生间的融合,学生间的合作,家长、学校、学生的配合;高三教学是育人工程,表现在知识传承中承载的文化修养教育、挑战高考过程的意志品质教育、享受高考过程的积极乐观人生态度教育、练习测试中的治学精神教育。
取得优异的成绩要依靠三种精神,这就是奉献的精神、科学的精神和务实的精神。其中科学的精神就体现在尊重学习的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四中将高考备考工作分为七个阶段,目标清晰,环环相扣,有条不紊,确保学生在一年的学习中稳步提高。一位教师这样形容高三备考工作:高考,如同酒席中最后一道菜,是名厨师为学生精心制作的大菜。备战高考,就是大菜前的准备,我们的课、我们给学生的题、我们设计的考试卷都是开胃小菜,味过重过轻、量过大过小,上菜顺序先后不合适,等等,都会影响最后大菜的品尝!
在这样的充满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和务实精神的工作氛围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日渐成熟。青年化学教师高杰就是其中之一。她来北京四中工作7年,撰写数10篇论文并获得各级奖励,其中多篇获得国家级奖励,发表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她所带的班级高考成绩达到642分(不计加分),半数升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还有一些学生升入境外名校。就在高三一学年中,她为学生写下100篇班级日志,鼓励学生追求卓越,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毕业时,学生们用3年来的5000张班级活动照片为她拼接了一幅艺术照,作为对恩师的最诚挚的报答和永远的纪念。学生用最后节省下来的班费捐建了“母亲水窖”。在谈到自身的成长时,高杰老师真诚地对其他年轻教师说:“没有秘诀,只有真挚的爱+一点智慧+不懈的坚持。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才刚刚上路,大家共奋进!”
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师群体
北京四中的发展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在这一个世纪中,人类在科学发展与道德构建之间的“剪刀差”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学在给人类带来便捷与实惠的同时,并没有像我们本来期望的那样,为人类带来足够的安全与幸福。人类的聪慧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人类的精神世界的匮乏也达到了极致。这实在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巨大嘲讽。历史使我们这些教育者不得不对教育的目的与价值产生深刻的思考。我们今天正在深刻地认识到,培育人文精神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只有让我们的后代子孙——那些将来构成世界主体的青少年具有善良的人性,人类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人文精神首先体现为对生命的尊重。“博爱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境界”,这是北京四中历史教师赵利剑曾对学生说的话。与他有关的一个著名故事,就是2001年9月12日上午的历史课。面对着刚刚发生在地球另一端的震惊世界的惨案,一些学生表现出了兴奋与狂热。看到人类陷入自相残杀的漩涡,面对着学生对无辜逝去的生命的冷漠以及毫无理性的狂热,赵利剑老师的心中充满了担忧。于是,他立即调整了授课内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那是一个引导学生如何对待生命、尊重生命和对生命价值进行深刻思考与探求的教育课堂。后来学生在作文中回忆道:“9·11”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早晨,第一节就是历史课。赵老师一改往日的幽默风趣,很严肃地给我们讲述了他昨晚听到这件事后的感受,并谴责了这种惨无人道的行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被他深深地打动了,这是我最难忘的一节课。
其实,教育就是教师人生价值向学生的传递。教师在教学和与学生相处中表现出的平等、尊重、民主、宽容,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形而深刻的影响。赵利剑在他出版的教育思想专著《历史——一堂人文课》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学生到北京某知名大商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从商场方面受领的任务之一,是站在商场门口计算客流量,并分别统计北京顾客和外地顾客。在岗前培训时,商场的某负责人为了帮助学生区分外地顾客,无意中使用了带有明显歧视的语言。这时,我的一位学生脱口而出:“人生而平等!”
赵利剑老师写道:在我近20年的教师生涯所教过的学生中,进入国内外名牌大学的不下数百位,其中更不乏引无数人侧目的状元郎。对此,我只能视为自己的教学成果。而这个学生的那句话,一直被我看作自己最成功的教育成果!我希望,“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将内化为他(他们)的行为准则,成为一生的精神财富。我深为自己有这样的学生而自豪!
“小善大爱”是四中语文组一次习练主题,也是一次培育学生善良人性的生动案例。老师在指导语中写道: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看见别人践踏规则和公德,如果你无力抵抗,但恪守自己做人的准则,也是一种善良;看见一只小鸟受伤,如果你不能治疗,但能把它轻轻放回原野,也是一种善良;身为人师,如果不能满腹经纶,那么不误人子弟,也是一种善良;建筑一座高楼,如果不能建成丰碑样板,但不偷工减料,保持自警的心,为自己的良心负责,也是一种善良。
【推荐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小善,即大爱。
学生积极回应道:
如果社会是这样的一片灰色,即使不能改变所有,点燃那瞬间即逝的一片火红,也是一种善良。
在谣言满天飞的时候,如果不能去伪存真,那么不去添油加醋,也是一种善良。
看到盗版碟盛行,如果不能制止,那么拒绝购买,也是一种善良。
看到别人的痛苦,即使不能安慰他什么,但不要挡住他的阳光,也是一种善良。
……
一位老师事后总结道:教育的小善,能够培养真正的大爱。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能用这样一点一滴的小善来引导学生,未来的世界一定会充满温暖的阳光。
□编辑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