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战略调整给日本带来的问题今后还可能进一步“发酵”,因此,日本的长期选择值得研究。必须承认,日本是综合国力较强的发达国家之一,也是将工业化与社会良性发展结合得最好的国家之一。目前,即使是中国的发达地区与日本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软件”方面的差距更大。此外,2011年的地震、海啸和核事故,虽然反映出当代日本的诸多问题,但对于日本国力的实质影响相对有限。然而,日本面临的问题是慢性、长期、深层次和根本性的。
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造成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日本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高龄化”、“少子化”造成的人口结构失衡。2010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已达23.1%,由于二战后生育高峰期人口(即所谓“团块世代”)在今后几年将陆续度过65岁的“门槛”,至2020年这一比例将迅速升至27.9%。即使按照65岁而非60岁为老龄标准计算,从2012年到2020年,日本还将增加约500万老龄人口。
而且,在人口问题上,日本还有区别于其他发达国家的独特困难:出于文化等原因,日本很难接受外来移民。“老龄化”和“少子化”是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美、英、法和德均将移民作为弥补人口结构缺陷的重要手段,但日本社会对此问题极为保守和敏感,采取了诸多方式加以限制。迄今为止,在日本数量最多的外国族群为中国人,人口不过数十万。从日本国内政治气候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日本政府不大可能大幅放宽移民政策,这也意味着日本的人口结构将不会有明显改善的可能性。
财政困境还将长期持续甚至加剧
在财政方面,自1990年代后,日本政府的国债余额不断攀升,目前已经接近1000万亿日元,相当于政府每年税收的25倍。自2009年民主党政权执政后,日本政府财政支出进一步增加,已经达到每年90余万亿日元。
与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不同,日本的国债绝大部分是内债,短期内不会出现债务危机。但是,欠债终是要还的。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和细节政策可以推迟债务问题爆发的时间,减缓债务问题“发作”的程度,但不能避免最终的结果。而且,由于财政困难,日本政府在内政、外交和军事等诸多方面的行动均会受到限制,其影响绝不仅限于眼前能够看到的领域。
如果与中国对比,日本面临的问题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中国军费相应于经济规模的正常增长相对于日本而言也可称为“快速”。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日本继续对中国的军力发展戴“有色眼镜”的话,很可能会将中国的正常发展视为“军备竞赛”。而如果日本参与这一本不存在的“军备竞赛”,只能给自己招致巨大的压力。
日本的选择与困境
对于日本的前景,很多人关心以下问题:日本是否还会像二战那样走XWTU1x7mXP6rviwjcHSvZg==上军国主义道路?如果日本判断其受到外界重大威胁,是否可能转入全面对抗体制,倾其国力与对手进行全面军备竞赛?日本加强军备会带来何种后果?日本是否会以中国为假想敌扩充军备?
这几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应该说,日本已经不是二战前的日本,其政治经济体制、社会文化和民众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可能再走过去那样的军国主义道路。而且,日本当前的国情也并不适合参与军备竞赛。但是,它同样可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走上扩充军备的道路,而这必须以全面降低社会福利、影响经济稳定发展和国家正常运行为代价。
至于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我们除了看到双方之间的争议之外,还应看到如下两方面事实:
一方面,中国已经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对象国。而且与一些欧美资本不同,很多日本企业并不只是将中国作为车间,其在华投资不仅是寻求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条件,同时也是为了参与中国市场,具有其长远考虑。在人口和财政困境下,日本国内市场未来很难再有大的扩张,其产业必须向外寻找市场,而中国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可以说,中国是日本经济长远稳定发展的重要依托。
日本社会已经发展至较为富足和优裕的阶段,是否值得为了与中国的对抗和冲突放弃现有的稳定生活,放弃未来的可观前景,这是日本在走上“对抗”道路前必然思考的问题。而且,除了现有的争议之外,中日并无核心利益的冲突,未来无非涉及到东亚地区格局的安排等问题。与中国的对抗将是全面的、长期的,其进程充满了不确定、不可控因素,应对失败的结果则将是毁灭性的。日本并不值得冒此风险。
另一方面,日本现有的“对抗”冲动很大程度上来自美日同盟,而日本在短期内不可能脱离这一同盟。这是因为,美日同盟不仅是安全机制,也是美国控制日本的方式。长期以来,日本的诸多利益都经由这一同盟关系绑定于美国身上。
从上述情况可知,即使日本认识到与中国发展关系的必要性,并在主观上愿意“转向”,其过程也需要很长时间及中国的诸多配合。更不必说日本国内对于中美日关系的前景必然还会存在争论。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来自于日本对中国的两种疑虑:中国是否能维持长期稳定发展局面,如果中国的发展是暂时的,那么日本显然没有必要脱离美日同盟;如果能长期稳定发展,中国将如何处理中日关系?是会构建一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照顾日本利益的共赢格局,还是会用零和游戏的方式处理中日关系?
中国的思考
日本面临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对中国的提醒:为了使日本更快认识到与中国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国可以做什么?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在世界各地的利益之广、利益之深、利益之重是过去从未有过的。客观形势的变化必然带来政策调整的需求。随着国家的发展,我们必须考虑一些过去不曾遇到的问题:例如,中国是否需要对事关自身重大利益的国家提供安全保证。这种安全保证的形式可以多样,程度可以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即通过确保对方的安全,保证在该国的重大利益,或因该国获得的重大利益。又如,中国是否可在更多领域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像航行自由、重要能源或原材料的稳定生产等。实际上,中国海军在索马里和亚丁湾海域进行的护航行动,就是在为国际社会提供“航行安全”这一国际公共产品。随着今后中国力量的增强,是否可以逐渐扩大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还有由中国与有志国家联合行动,确保某一重要能源地区的稳定,保障某一重要海上航线的畅通,保护动荡地区本国及友好国家侨民安全等。
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包括中国能否提供可靠的金融财政保障?能否在与自身并无直接关系的情况下,对他国提供外交上的更多帮助?能否更有效地综合统筹对某一国家的政策,将产业、市场、原材料、金融和军事、外交甚至媒体和民间交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等。
这些问题纷繁复杂,但极有意义。中国的道路,是人口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今后必然还会遇到各种各样前所未见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我国的发展,也将加强处理问题的智慧。
(摘自《舰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