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 性
中国古代的女领导很少,有个性的女领导更是凤毛麟角。但就有这么一位女领导,她无视礼教朝仪和女性的矜持天性,在庄严的外交会议上口无遮拦地大讲“荤段子”。这位牛人就是战国时秦国的宣太后。
秦宣太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太后,《战国策》、《史记》、《汉书》中都有关于她的记载。这位传奇女性敢说敢做,锐意治国,政绩非凡,为秦国帝业奠定了基础。
一次,楚国派兵攻打小国雍氏,雍氏是韩国的属国,但韩国无力对抗兵威强大的楚国,只得派出使臣向秦国紧急求援。
秦宣太后在朝堂上接见了韩使,在得知韩使的来意后,她马上和韩使讨价还价,并说出了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语:“以前我和先王欢爱时,他把一条腿压到我身上,我就觉得吃不消。但等他把全身都压到我的身上时,我却不觉得难受了。这是为什么?因为舒服。现在你要我国出兵帮助韩国,请问韩国能给我国什么好处?”
秦宣太后根本没说套话式的外交辞令,而是用闺房隐私来作比喻,她信手拈来、即兴发挥的一番话把韩使雷得外焦里嫩、大脑短路。结果,韩使者精心准备了好久的“唇亡齿寒”的大义豪言全都憋在了肚子里,一句也没说出来。秦国轻轻松松地捡了个外交上的大便宜。
慷 慨
汉朝“飞将军”李广驻守右北平期间,仗着铁骑鸣镝之利,使纵横天下的匈奴大军一直回避他,不敢入侵右北平。后来,李广先后几次调任,匈奴每次进攻汉朝都绕开李广的驻地。
李广为人不善言辞,拙于计谋,也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甚至从军几十年也没立下奇功,最后还落得个因为迷路误军而自杀的下场。其所值得称道的只是善于射箭罢了,但汉军中善射的将领并非只有李广一个,为什么只有他让匈奴人怕成这样?
史载,李广为官廉洁,同时对手下人异常慷慨,他总是把自己得到的赏赐全部分给部下,用自己的薪金奖励将士,甚至把自己的饮食、衣物与普通士卒共享。李广平时不蓄财产,家中全无积蓄。到他去世的时候,有的将士甚至活活哭死。
宋人洪迈在其所著的《容斋随笔》里写道,即便是心怀大义、超越众人的侠士,也抱着“国士待我,国士报之;众人待我,众人报之”的心理。掌握权力的人们如果像李广一样慷慨,就能收揽人心。哪怕是不吝惜一句赞美,也会使下属心存感激,力图报效。
担 当
身为领导者,有担当的重要要求是:心中有责任,不委过于人。明朝的况钟是历史上有名的能吏,宣德五年(1430年),他被皇帝选派到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剧繁难治”的苏州任知府。况钟到任后,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兴利除弊,不遗余力。百姓奉之若神,称其为“况青天”。
况钟下车伊始,一名小吏就因为过失引发大火,将整个知府官署烧毁,许多重要的朝廷文书、档案资料被焚之一炬。
小吏自知闯下大祸,与家人朋友一起整日提心吊胆,以泪洗面。况钟派人把小吏找了去,打了一顿板子,然后告诉他:你的过失已经惩罚过了。现在整个事情都由我负责,我决不会把责任推到你身上。随后,况钟向朝廷上表,表示一切后果由自己承担,对小吏的事只字不提。
得知真相后,宣德皇帝对有担当的况钟十分欣赏,放心地把苏州的事务交给他管理。而在见识了上级领导“万难自担当”的表现之后,下属们对况钟表现得心服口服、死心塌地。
《明史》称曹文诏“忠勇冠时,称明季良将第一”;明人的笔记小说中则引用明军士兵的说法,说曹文诏“永居前锋,救命将军”;他的敌人则赞他道“文诏一到,心胆皆摇”。
1635年,曹文诏孤军深入,陷入流民军的重重包围之中。曹文诏几次冲出重围,又单枪匹马冲入敌阵营救自己的士兵。在最后一次突围成功后,敌阵中有一名明军士兵大喊“曹将军救我!”为了救这名士兵,曹文诏再次深入敌阵,陷入数万敌军的包围之中,最后力竭自杀。曹文诏用自我牺牲诠释了领导者勇于担当的精神。受其鼓舞,他所率领的明军全部战死,无一逃生。
以上故事是不是比《拯救大兵瑞恩》之类的电影感人多了?如果,我有这样的领导——唉,还是不说了,眼泪都快下来了。 (摘自《中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