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视野

2012-12-31 00:00:00张秋菊王力年
群文天地 2012年24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国当前国情的需要。笔者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中,揭示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视野的深刻内涵,并重点提出了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植和发展的具体措施,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马克思主义深植于每个中国公民心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去解决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诸多问题和困难,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视野;中国特色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当前,我国面临着日益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需要我们从当代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去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向更高、更好层次发展。

一、当前中国国情,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深化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分析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时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这“两个没有变”的论述,是对我国现状的历史性定位,也是当前我国的最基本国情。这个定位,既是我们观察问题、作出决策的出发点,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后,共产党人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于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切合中国实际的理论体系,在国内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

目前,随着改革的不断向纵深推进,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再加上人民群众新的、更高的期待,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从而造成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此基础上,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选择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也给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带来了新的、更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和实践出发,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探索出切合中国实际的好办法、新路子,以此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深化发展。

二、认真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视野的深刻内涵

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班上重要讲话指出,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视野,就是从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角度,与时俱进,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了的理论,去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的诸多问题。

在当前改革主旋律和发展大趋势中,要不要坚持经济市场化改革,要不要坚持以人为本,在这些重大原则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这里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市场机制的结合。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在已有30多年改革成就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推进经济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主线,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视野的深刻内涵。

三、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植和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围绕党校学员的学习讲话中强调,领导干部进党校,最重要的是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提高理论素养。现在在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中,最重要也aa857da281456f1f0ffa107c388ab761是最需要注意并切实解决好的是理想信念问题和思想作风问题,最需要加强的是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它的生命力深深植根于实践之中,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尽管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因此,面临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让它深植于每个中国人民心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去开拓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紧密结合“历史条件”的不同而灵活运用,并依据新的情况、新的实践而加以丰富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它不可能为我们解决现有问题而提供现成的答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当时当地具体问题的分析及结论,也不可能照搬到中国来。“随时随地”以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形式和表现。

二是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的灵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从实践出发,密切关注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对世界发展形势运筹帷幄,推动世界和平和发展。当前,世界不太和平,中国周边国家也是不断挑起领土争端,突然间好象战争离我们越来越近。其实,从整个世界格局来看,局部冲突是可能存在的,但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较小。毕竟和平是世界主流,发展才是第一要务,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三是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有重大影响的一切有利的和不利的现实因素,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阶段性特征,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与时俱进地研究、提出、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的经济也遇到了出口受阻、内需不振的问题,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下滑的趋势日益突出。这时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要求,妥善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总量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在止滑提速的基础上,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最近,中央批准成立了兰州新区及其发展规划,这是我国近年来批准的第五个国家新区了。由此可以看出中央以区域化发展带动全局的思路,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实践结果。

四是全面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的活动,是千百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而让人民群众掌握思想的武器,是把这个伟大的事业推向前进的基本动力。

五是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当今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当前中国经济、政治及社会建设方面出现的问题,根子上还在于人们的价值观取向。思想决定行动。只有把人的思想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如唯物主义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论点等,需要我们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新和实践,并以此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深植和发展,开创出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丁荣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启示[J].上海: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8).

[2]姜喜咏.科学地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河南:学习论坛,2009(8).

[3]江茂森.胡锦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研究[D].重庆: 西南大学,2010.

[4]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天津:南开大学,2010.

[5]仇小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J].甘肃: 兰州学刊,2010(10).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