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钓鱼岛问题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是横亘于中日关系中的一条鸿沟,近期钓鱼岛问题持续发酵,日趋呈现激化之势。中国国民因之前南海争端而变得异常敏感的神经再一次被牵动,全国各地“保钓”运动愈演愈烈,成为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重要方式,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非理性的行为。本文通过叙述钓鱼岛问题的由来以及民间保钓运动的持续发展情况,深入剖析新时期我国国民爱国主义问题。
关键词:钓鱼岛;新时期;国民;爱国主义
钓鱼群岛本是我国传说中隐匿于东海之上、仙人“以虹为丝,以月为钩”悠然垂钓的地方,然而却被一次次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
一、钓鱼岛问题的由来
钓鱼岛无论从历史渊源, 还是国际法或者地理构架方面而言,都是属于中国的,这一涉及主权的问题毋庸置疑,也容不得他国肆意挑衅。
1.钓鱼岛问题的历史渊源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二战结束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了日本的领土范围,其中并不包括钓鱼岛。当时蒋介石政府在权衡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琉球群岛的价值轻重后,无奈地接受了“唯琉球可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国在托管琉球群岛的过程中单方面炮制了所谓“琉球地理分界线”,将本属于台湾天然附属岛屿的钓鱼岛诸岛纳入其管辖范围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面临相当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转而在亚洲实行战略收缩,要求日本在日美安全体系中承担主要角色,在此背景下,美国以日本拥有“施政权”为由,把联合国交付美国托管之琉球行政权交予日本管理,此时美国仍错误地将原属中国领土的钓鱼岛也包括在琉球群岛管辖区域内。在之后中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周恩来总理以中日建交大局为重,决定不谈钓鱼岛,留待将来条件成熟时再解决;邓小平也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处理模式。钓鱼岛主权争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两国领导人就钓鱼岛问题达成了“放一放、留待以后解决”的谅解和共识。
2.日本单方面挑起钓鱼岛风波
今年4月,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反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对这些岛屿实施“国有化”,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愤慨。日方一手挑起钓鱼岛风波,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公然否定和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严重挑战,严重动摇了中日政治互信的基础。日本宣布“购岛”后,中方立即做出了强有力的反应,对日方“购岛”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事态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在不同场合向日方表明中方严正立场,采取了公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点基线并向联合国交存相关坐标表和海图等一系列举措,有力伸张了中国的主权权利,打击了日方的嚣张气焰。同时,我国外交部和驻日使馆向日方多次交涉,要求日方立即停止一切单方面行动,回到通过对话协商管控分歧的正确轨道上来。接下来,政府将根据事态的发展,适时采取有力举措,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
二、民间保钓运动发展概况
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中方的态度一直是明确而坚定的,与中国政府立场相呼应的,还有全球华人的民间保钓运动。多年来,两岸四地民间联合保钓行动,不仅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对钓鱼岛的固有主权,也展示了中华儿女维护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和共同心愿。
1.民间保钓运动序幕
1969年5月,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经过对包括钓鱼列岛在内的我国东部海底资源的勘查,发现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石油天然气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日本当月就派工程队在钓鱼岛设置主权标志,此举激起了海内外华人的一致抗议。自此,全球华人拉开了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序幕。1971年,以马英九为首的台大学生发起“保钓大游行”,他们纷纷走上街头,散发传单,高呼口号。从1971年美国纽约华人兴起保钓运动以来,全球各种形式的华人保钓组织纷纷成立,曾达200余个,保钓运动渐成燎原之势。
2.民间保钓运动新发展
上世纪90 年代后期以来,日本在钓鱼岛的活动开始明目张胆。日本方面多次在钓鱼岛制造事端,在岛上建神社、树灯塔,出动大批军舰阻止中国公民登岛。此后,中国海峡两岸和香港等地再度掀起各种形式的民间保钓运动。1996年9月,香港保钓人士陈毓祥在钓鱼岛海域进行保钓活动时不幸溺水身亡。1996年9月1日,257位民间人士联合发表公开信,抗议日本侵占我钓鱼岛领土。1998 年6月21日,张立昆作为祖国内地保钓人士首次到香港参加出海保钓行动。2003年6月,中国大陆民间也开始组织“保钓”运动。2003年4月16日,冯锦华在者同盟”等网站上发起网上募捐保钓活动,开创祖国大陆保钓人士出海保钓之先河。
3.民间保钓运动新高潮
2010年9月,我国渔船与日本巡逻船在钓鱼岛海域相撞,我方船长被日方扣押17天,这一事件再次掀起了“保钓”运动的新高潮。2012年4月16日,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提出计划将在年内“购买”钓鱼岛,7月24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提出政府开始启动钓鱼岛“国有化”程序并于9 月11 日正式签署“购买钓鱼岛”合同,9 月23 日,日本数十名警察登上我钓鱼岛。中国政府就此再三向日本政府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全国至少有180个城市出现了大规模反日示威游行,在长沙、青岛、西安等地甚至出现了民众打砸日系车、冲击日货商店等非理性的事件。中日关系因为钓鱼岛争端已经降到了邦交正常化四十年来的最低点。
三、新时期国民爱国主义
钓鱼岛争端之后,全国各地公众自发的反日游行示威活动此起彼伏,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之情和团结的力量。笔者认为,在钓鱼岛问题上,真正理性的爱国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倡导国民理性爱国
对于钓鱼岛问题,中国政府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策略,以谈判方式和平解决争端,这既是国际社会处理领土争端的共识,也是长期以来中国处理与邻国领土纠纷的一贯选择。国耻不可遗忘,主权和领土问题不能妥协,但爱国并非简单的情绪宣泄,更不意味着对同胞的戕害,而需要理性认知的支撑。我们都应该冷静下来,理性客观地思考钓鱼岛问题以及整个中日关系,积极培养自身理性看待国内、国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投身到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去。
2.网络媒体积极构建正确的舆论导向
如今网络信息传播速度惊人,钓鱼岛事件中各地游行接二连三,参与者甚众,特别是初期个别城市还出现了打砸抢等事件,其间夹杂着其他负面社会心理,一旦形成负面舆论导向,后果不堪设想。值得肯定的是,在钓鱼岛事件中,各种不良舆论很快得到遏制,理性爱国的声音占了上风。一度被认为容易产生极化反应的微博,亦是理性爱国的声音淹没了极端和负面的声音,主流声音和传统媒体一同倡导理性爱国。例如,9月16日,中国作家协会赵丽华在腾讯微博号召“支持理性爱国,反对暴力”,两天时间该微博被转发了500 万次,可见网络媒体传播速度之快。
3.政府需要学会直接面对公众
网络使得公众的沟通变得直接和互动,公众和采访对象可以直接对话,这不仅对于传统媒体是巨大冲击,也给舆论管理带来难度。以往政府不用直接面对公众,可以借由调控媒体报道来调控舆论,而显然现在政府已经需要借由新的传播平台直接面对实时在表态的公众。对于政府来说,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不过,政务微博处于快速发展态势,相信局面很快会改变,钓鱼岛游行事件中,“平安北京”等公安微博表现可圈可点,及时提醒大家“理性爱国”,及时公布对“打砸抢”的处理信息,有利于控制局面,形成理性氛围。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不仅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发展和稳定。面对当今世界格局,同时也面对日本一些势力对中国领土主权的野蛮行为,我们中国人民既要掌握好全局关系,又要不畏强暴, 敢于回击外部势力的无理挑衅。归根结底,还是要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有了非常雄厚的综合国力,那我们就能得心应手地处理好国际关系,有力地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主权。
参考文献:
[1]李莉.“以面带点”促进钓鱼岛问题解决[J].战略观察,2012.
[2]张顺铃.用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教育与现代化,1996(4).
(作者单位:四川省团校)